為什麼中國叫華夏?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自古以來,中國有過許多名稱,如中華、中原、華夏、支那等等。為什麼要把中國叫做華夏呢?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中國為什麼又叫神州又叫華夏?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自古以來,中國有過許多名稱,如中華、中原、華夏、*****等等。為什麼要把中國叫做華夏呢?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亥”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為什麼中國稱為華夏,華夏的含義又是什麼?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礌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為什麼中國叫中華?

你問反了,應該是為什麼中華叫中國。我們國名是中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華是中央華夏的意思,意為據世界之中央的華夏。

我們的祖國為啥又稱為神州,華夏、中華

神州指的是我們國家在東方,華夏指的是我們的輝煌五千年,中華嘛。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夏和中國是什麼意思

華夏是中國的別稱。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

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即為華胥氏。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

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我們為何叫華夏子孫?

華夏,華就是指華胥氏,這是始祖,夏是指夏朝了。。至於有人說什麼只說母系,不說父系,是因為父系是胡人?!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先不說原始社會是母系社會,更不說明明白白記載著華胥氏是因雷澤先天龍神而孕,父系就是先天龍神雷神,所以也叫龍的傳人,不說這些,原始社會還分胡人嗎?真是胡說八道,而且華夏雖然古代典籍已經有描述,諸如左傳周書等,也有如華山這類紀念先人的,以前叫華人夏人漢人都可以,但華夏兩字連起來,華夏民族這稱呼是貌似清末民初才有的吧!革命者們為了團結國人,引導情緒,取母系社會的祖母和第一個有記載的夏王朝作為代表啊!

請問中國為什麼又叫華夏又叫中華又叫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曆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

中國的古稱為什麼是“華夏”?“華夏”的寓意是什麼?

“華夏”和“中華”的來源及其含義 ——這兩個概念體現了古人的民族優越感

(2015-03-15 13:05:18)

轉載▼

分類: 文化、歷史與文學

“華夏”原來的意思類似於“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這裡的“華”是一個形容詞,大意為“光榮、文明進步”,代表先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後來用“華”簡稱“華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國”一詞的類推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中華”的用法。弄清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有助於理解中華民族的來龍去脈,也有益於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種權威性工具書,發現它們對“華夏”和“中華”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的解釋都是一筆糊塗賬。然而這兩個概念不同於一般的詞語,搞清楚它們的來源和含義不僅有助於提高民族認同感,而且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只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裡去。

《辭源》對“中華”的解釋為:我國古代華夏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稱其地帶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這就搞混了三個概念之間的時間關係,其實“中國”一詞比“中華”早出現1000多年,而且這三個詞在表達上也有明確分工:“中國”是政權概念,指統治的疆域;“中華”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則是個地理概念,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工具書的解釋大同小異,它們給讀者徒增混亂。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這幾個概念之間的歷史淵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從),恭天成命。”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華”和“夏”也看做兩個位居中原的民族,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其實這裡的“華”是一個形容詞作定語,用來修飾“夏”的。要明白這一點,請看下面分析。

如同“漢人”來自漢朝一樣,上古漢語的“夏”則是用中國第一個朝代來稱呼相關的族群。夏朝約建於公元前2200年,標誌著中華文明史的開端。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之間具有文化上的傳承關係,這一點孔子說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很嚮往這三個朝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靈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多次說到“夏”,而從來沒有提到“華”,可見“華”並不是與“夏”平行的另外一箇中原族群的名稱。同時,歷史上不存在一個叫“華”的朝代。

“華”的繁體字是“華”,上面有個草字頭,就是“花”的最早寫法。《詩經》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它共有三種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桃夭》)②開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華。”(《詩經·出車》)③光華:“尚之以瓊華乎爾。”(《詩經·著》)

“華”由植物的“花朵”義發展成一個褒義的形容詞,表示光華、繁榮、文明進步之意,“華夏”的“華”就是取這種意義。“華”還可以用作動詞,表是“增加榮光、榮譽”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國語·魯語上》)“華國”就是“為國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專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族群或國家。孔子以“諸夏”來稱呼周朝的諸侯國,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諸”是“多個”的意思,“華”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代表著先人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它常與周邊少數民族對比時使用,比如孟子這樣說道:“吾聞用......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中國叫華夏?
為什麼我們叫華夏兒女?
為什麼中國叫趙國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國新 ?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
為什麼美國叫山姆大叔?
為什麼中國不打臺灣?
為什麼中國貧富差距?
為什麼中國的稅這麼高?
為什麼中國偽科學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