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禮行是什麼意思?
見到長輩要行禮的行是什麼意思
行禮:1.舊謂行婚嫁之禮;2.現指按一定的儀式或姿勢致敬
這樣看來,單獨解釋“行”應該是做動詞,表示動作的進行和實施
知禮,學禮,行禮是什麼意思
早在兩千多年前,萬世師表孔子就提出了\“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說,如果不...因而,我們要大力提倡學禮、知禮、行禮,營造和諧的社會禮儀文化,促使人際關係和諧.
行禮儀什麼意思
坐立行走,待人接物,一顰一笑,眼神臉色,無不是行為顯現。行為展示的語言分兩大類:一是肢體、面部表情語言;二是心理活動及語音表達語言。嚴格意義上說,人的一切活動都是行為。
凡行為在社會中反映,就有一定的規範,這種規範我們稱之為行為禮儀。俗話常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還有說話要注意分寸。等等,即是對行為禮儀的基本要求。行為禮儀本是禮儀高度反應在日常生活、社交場合,為什麼我要在談及禮儀訓練和禮儀取捨的主題中鄭重其事講這些呢?剛才談的是終極意義的廣義上的行為禮儀;本篇則定位在狹義上的行為禮儀,也就是如何做才能確保行為禮儀的規範及禮儀修養的基本訓練方式和有效辦法。
明白上述意義和懂得禮儀的重要性,我們就能確信對禮儀行為修養則不會怨天尤人。
行為禮儀,在正式的涉外活動中,站、坐、走的姿勢和手勢、微笑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1、站姿的禮儀
古人云“立如鬆”,站的姿態式應該是自然、輕鬆、優美的。不論站立時擺休種姿式,只有腳的姿式及角度在變,而身體一定要保持絕對的挺直。
標準的站立姿式要求挺胸收腹,兩肩平齊,雙臂自然下垂。雙腿靠攏,腳尖張開約60度,或雙腳與肩同寬。站累時,腳可後撤半步,但上體仍須保持垂直,身體重心在兩腿正中,精神飽滿,表情自然。
與外賓談話時,要面向對方站立,保持一定距離,太遠或過近都是不禮貌的。
站立姿勢要正,可以稍彎腰,切忌身體歪斜,兩腿分開距離過大,或倚牆靠柱,手扶椅背等不雅與失禮姿態。
站著與人交談時,雙手或下垂或疊放下腹部,右手放在左手上。不可雙臂交叉,更不能兩手叉腰,或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下意識地作小動作,扣擺弄打火機、香菸盒、玩弄衣帶、髮辮、咬手指甲等。但可隨談話內容適當作些手勢。
穿禮服或旗袍,絕對不要雙腳並列,而讓兩腳之間前後距離5公分,以一隻腳為重心。
向長輩、朋友、同事問候或作介紹時,不論握手或鞠躬,雙足應當並立,相距10公分左右,漆蓋要挺直。
等車或等人,兩足的位置可一前一後,保持45度角。
女性站立的正確姿勢:最好是一隻腳略前,一隻腳略後,兩腿貼近,雙手疊放在下腹部。
2、坐姿的禮儀
坐姿總的要求是舒適自然、大方端莊。在日常國際交往中,對入座和落座都有一定要求。入座時,動作要輕盈和緩,自然從容。落座要輕,不能猛地坐下,發出響聲,起座要端莊穩重。
正確的坐姿:上身自然挺直,兩臂屈曲放在雙漆上,或兩手半握放在膝上,手心都要向下。談話時,可以側坐。側坐時上體與腿同時向一側。要把雙膝靠攏,腳跟靠緊。
不要有擺弄手指、拉衣角、整理頭髮等懶散的姿態。
兩腿的擺法:暨不能過於前伸,也不能過於後展,更不能腿腳搖晃。
不雅座姿:兩膝分開,兩腳呈八字形;兩腳尖朝內,腳跟朝外;在椅子上前俯後仰,或把腿架在椅子或沙發扶手上、架在茶几上;兩腿交疊而坐時,懸空的腳尖不能向上,更不能上下抖動或擺動;與人談話時,勿將上身往前傾或以手支撐著下巴。
坐姿要依據不同場合,與環境相適應。如一般沙發椅較寬大,不要坐得太靠裡面,可以將左腿蹺在右腿上,顯得高貴大方,但不宜蹺得過高。女士尤其應注意,不能露出襯裙,有損美觀與風度。在公共場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發上,半坐在桌子或椅背上。
3、走姿的禮儀
行走的姿式極為重要,因為人行走總比站立的時候多,而且一般又都在公共場所進行的,人與人相互間自然地構成了審美對象。行走時,步態應該自然輕,目視前方,身體挺直,雙肩自然下垂,兩臂擺動協調,膝關節與腳尖正對前進方向。行走的步子大小適中,自然穩健,節奏與著地的重力一致。與女士同行,男士步子應......
古代行禮的方式有什麼?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
行禮如儀什麼意思
當“禮儀”二字並用時,人們往往只注意了“禮”而忽視了“儀”。其實,“禮”與“儀”是並重的。“禮”是觀念、意識,“儀”是外在表現;“禮”是儀的內容,“儀”是禮的形式。
就以祭祀這一常見的習俗為例吧。無論是祭天地還是祭祖先或亡故的親朋好友,首先必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祭祀場所,其次得準備祭品,有了祭品還得按一定方式擺放。祭典開始後,如何行禮?在多個拜祭者中怎樣排序?行的是什麼禮(是跪拜還是鞠躬)?凡此種種,都是得講究的。這些就是“儀”,是用以體現“禮”的外在的形式與規範。
《左傳》中在“昭公二十五年”項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太叔見趙簡子,趙簡子問揖讓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趙簡子分不清什麼是禮,什麼是儀;把主賓見面時相互揖讓之類的動作誤認為是禮。太叔告訴他這叫儀而不是禮。但是,趙簡子分不清不完全是無知,而是禮與儀之間的聯繫很密切,密切到往往難以分清的程度。就以這相見時揖讓的動作來說,如果做錯了——甚至僅是那動作做得不夠到位,別人不會原諒你只是單純的動作上的失誤,而會認為你這個人“無禮”!在追求精神品位的人們的心目中,說對方“無禮”是一句分量頗重的譴責。
既然“禮”與“儀”是這樣密切地聯繫,那麼,我們在需要表達“禮”的場合,就不能輕率地、隨意地表達,而必須遵照儀的規範來表達,即所謂“行禮如儀”。否則,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會適得其反。
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誤解需要澄清:一是認為只有古人才在禮儀上有這許多“窮講究”,現代人有現代的作派,不興這一套。“現代人的作派”如果是指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社會禮儀的內容也會作相應的調整與改變,那是對的。而如果理解為根本取消禮儀,視講究禮儀為思想守舊,行為迂腐,那就錯了!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依然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佔據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位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幾乎無一不涉及禮儀。從大類分,有生活禮儀、行政禮儀、商務禮儀、外交禮儀等等。操持相關職業與從事相關活動的人在上崗前通常都要接受禮儀培訓,在崗位上遵照執行,不得違背。二是認為“禮”是內容,很重要;而“儀”是形式,不重要;甚至認為注重儀就是做表面文章。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比如某個代表團出國訪問,在該國的英雄墓前獻上花圈。這時代表團長要走上前去,把花圈上的緞帶撫摸一下,整理好。而實際上那左右兩條緞帶都是端端正正的,並無整理的必要。但作為儀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動作必須做,以表達哀思和敬仰。這很像是表面文章吧?但它所表達的情意是真誠的。又如朋友間分別時相互招招手,說聲“拜拜”。這顯然也是一種儀式,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儀式。如果認為不重要,是虛偽,是做表面文章;那麼就既不招手,也不吭聲,各自扭頭就走。這樣難道就很好、很真誠嗎?恐怕得不出這樣的結論來吧!
看來,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要和諧相處,還是應該“行禮如儀”。
行禮如儀什麼意思?
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規定。
行禮拜謝的意思是什麼
行禮表示感謝。例:登門拜謝。
“見人行禮”是什麼意思?
見人就施禮,少走二十里。
是一句說人要禮貌的諺語~比如你問路的是後特別有禮貌,人家就會認真的給你指路,否則故意給你指錯,就會多走二十里路了
禮行奠雁是什麼意思?
奠雁:古代婚禮。
“聞禮而後知禮,知禮而後行禮”是什麼意思
聽說禮儀之後才明白懂得禮儀,懂得禮儀之後才能按禮儀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