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然大公是什麼意思?
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什麼意思
君子遵循的道理,沒有比得上寬泛公允、順應自然的。
請問“廊然大公”什麼意思?
常見的是“廓然大公,物來順應”
“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的意思其實就是說,一舉一動都合乎人類本性--當哭則哭,當痛則喊,但是生命還是以我做主,能夠自主自如,精神與生命統一。
廓然大公的乾隆御詩
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廓然大公》平岡回合,山禽渚鳥遠近相呼。後鑿曲池,有蒲菡萏。長夏高啟北窗,水香拂拂,真足開豁襟顏。有山不讓土,故得高嶬嶬。有河不擇流,故得寬瀰瀰。是之謂大公,而我以名此。偶值清晏閒,憑眺誠樂只。識得聖人心,聞諸程夫子。
為天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什麼意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大儒張載的著名名句,這名句叫“橫渠四句”.
張載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橫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2、
“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
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麼這個生命個體就
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3、“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
4、“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迴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廓然大公的文物現狀
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雙鶴齋一景是園內倖存的少量建築之一。1900年徹底毀於戰亂中。
程顥認為“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其觀點與下列哪一
A
品德優善是什麼意思
表揚,品德優,證明這人品德好,而且還得到優秀的地步,善應該是善良,指為人友善。簡單的說就是品德優秀,為人友善。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是什麼意思?
這是說天地 聖人 因其博愛天下萬物摒棄私情小愛而看似無心無情,常說的聖人不仁也是這個意思
張載的“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
“為生民立命”句,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為往聖繼絕學”,所說的“往聖”,宋儒當然是指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絕學”則是所弘揚之道學。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完全可以泛指對傳統文化精粹的弘揚。
“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侷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
翻譯這句文言文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認為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橫渠易說·上經》)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人所立之“心”,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
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這四句中的那四個 “為”字的主詞,可能是張載本人,也可能是哲學家,也可能是哲學。無論如何,從一般人的觀點看,第一句“為天地立心”很費解。其實,並不費解。宋朝有一個無名詩人,在客店的牆上題了兩句詩:“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為人類的代表。他應當說:“天若不生人,萬古長如夜。”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雖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沒有人瞭解,沒有人賞識,這就是“長如夜”。自從人類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瞭解,被賞識。萬古的月球,好像開了一盞明燈,這就不是“長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況,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產物,歷史文化則是人的創造。人在創造歷史文化的時候,他就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詞)心。
(2)、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立命"二字,在儒家經典中,初見於《孟子》。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儒家所謂"命",是指人在宇宙間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認為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