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賜子貢屬什麼生肖?
端木賜屬相是什麼
子貢活著的時候 ,中國還沒有生肖一說吶 !
瞎逼呲呲 !
子貢是誰?
端木賜 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貢學績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論語·先進》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⒄,《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讚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上的優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異,即使在“文學”方面也毫不遜色於子游、子夏之徒。’《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揮的當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禍水於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並紛紛採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論語》僅說子貢在“言語”方面優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子貢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認識。其實僅就“政事”方面的業績而言,他也決不遜色於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優異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貢“常相魯、衛”。他的老師孔子也認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於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看,我們覺得子貢的優點——“達”,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巨集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域性和整體,而不會為繁瑣的細枝末節所迷障,這樣的人肯定會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斷)、冉求的“藝”(多才多藝),都不過是從政必需之一端,他們同子貢......餘下全文>>
關於孔子的學生子貢資料
端木賜,字子貢,(前520—前456)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史料記載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端木賜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學績能力
子貢學績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論語·先進》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讚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上的優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異,即使在“文學”方面也毫不遜色於 子游、子夏之徒。’《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揮的當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禍水於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並紛紛採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具體而言就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政績
《論語》僅說子貢在“言語”方面優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子貢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認識。其實僅就“政事”方面的業績而言,他也決不遜色於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
方面的優異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貢“常相魯、衛”。他的老師孔子也認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於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看,我們覺得子貢的優點——“達”,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餘下全文>>
端木賜的學習能力
子貢學習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論語·先進》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讚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上的優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異,即使在“文學”方面也毫不遜色於 子游、子夏之徒。’《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揮的當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禍水於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並紛紛採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具體而言就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端木書檯位於江蘇省第二大水庫、贛榆縣內的小塔山水庫攔洪大壩西端的子貢山上,是一塊圓滑平整的大石,據《光緒贛榆縣誌》記載:從明代起,端木晒書檯即為“贛榆八景“之一。相傳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在山上建端木書院(已毀),萬松山更名為子貢山,晒書石被稱作“端木書檯”。春秋時期,天下分裂,各方諸侯爭相稱霸,連年征戰,烽火狼煙。當時的魯國非常弱小,為鄰國所虎視。有一年,齊國欲興師魯國,魯國上下驚動。魯國雖小,但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卻誕生在這裡。孔子桃李滿天下,其中有一個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衛國人,能言善辯,有著卓越的外交天才,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解除困難,孔子派子貢去齊國遊說。子貢不辱使命,挑起了吳齊兩大國之間的戰爭,“止吳霸越,亂齊存魯”,途經萬松山,見山谷中雲霧繚繞,山上松濤翻滾,乃乘興一遊,景色宜人,於是豪情大發,取筆記思,卻不知天意不美,忽降大雨,子貢敗興而歸。此時,天空突然放晴,彩虹半掛。驚奇之中卻發現剛才端坐之石已滴水不存;子貢更加驚奇,便將溼書放置其上,書頃刻間乾燥如初,於是世間多了一塊奇石——端木書檯。 在今山東曲阜孔林中尚留有子貢自南方移植到曲阜的楷木,以表達子貢在老師孔子去世時不再其身邊的歉意。孔子去世時,子貢正在南方,聽到訊息後,帶著南方特有的樹種回到曲阜,並祈願“如果老師肯原諒他,就請讓此樹活下來”。後來,楷木果然活了下來,並在曲阜大量生長,也延伸出了楷雕技藝。此樹今天只留有部分樹幹,前有康熙皇帝手書的御碑題“子貢手植楷”,曲阜人讀“楷”為“皆”音,也是為了紀念子貢的孝心“天下人皆應效仿”。 子貢出身於商人家庭,20餘歲繼......餘下全文>>
子貢是誰
端木賜(前520年-前446年),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衛國人,字子貢(古同子贛)。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讚孔夫子之學問高深。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後世,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
子貢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礎賢端木子”。
子貢的故事
下面有“子貢贖人”的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 ,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孔子從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存魯亂齊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的勢力,所以想轉移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他。 子貢就出發了,來到齊國,遊說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偽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厭惡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您不如去攻打吳國。吳國,它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鎧甲堅固而嶄新,士卒經過挑選而精神飽滿,可貴的人才、精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著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頓時忿怒了,臉色一變說:“你認為難,人家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認為是難的。用這些話來指教我,是什麼用心?”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國內的,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國家。如今,您的憂患在國內。我聽說您多次被授予封號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為朝中大臣的有反對你的呀。現在,你要攻佔魯國來擴充齊國的疆域,若是打勝了,你的國君就更驕縱,佔領了魯國土地,你國的大臣就會更尊貴,而您的攻勞都不在其中,這樣,您和國君的關係會一天天地疏遠。這是您對上使國君產生驕縱的心理,對下使大臣們放縱無羈,想要因此成就大業,太困難啦。國君驕縱就要無所顧忌,大臣驕縱就要爭權奪利,這樣,對上您與國君感情上產生裂痕,對下您和大臣們相互爭奪。象這樣,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說不如攻打吳國。假如攻打吳國不能取得勝利,百姓死在國外,大臣率兵作戰朝廷勢力空虛,這樣,在上沒有強臣對抗,在下沒有百姓的非難,孤立國......餘下全文>>
子貢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對他好時他看人不順眼,別人遠離他了又會埋怨別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驕縱使氣。才華橫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漢族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子貢和越王勾踐什麼關係
子貢,春秋時衛國人,是孔子的學生,有謀略,善辭令。曾在魯國做官,當齊國即將兵臨魯國之際,他遊說四國,不發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魯國轉危為安?薰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以弱勝強的謀略。
齊國的執政官田常,企圖奪取國家權力,所害怕的是高、國、鮑、暈晏四大家族。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打算興兵討伐魯國(在今山東省西南部)。齊強魯弱,魯國面臨滅亡的危險。
孔子是魯國人,得知齊國將要侵魯的訊息,他召集學生們說:“魯國,墳墓所處,父母之國。今國家危險如此,各位為什麼不出去想點辦法?”話剛說完,學生中一個名叫子路的就挺身而出,孔子把他勸住了。子貢說他願意出去走一趟,孔子同意了。
勸齊止戈待吳
子貢先來到齊國。在會見田常時故意反話正說:“你討伐魯國的決策是錯誤的,魯國是個很難對付的國家。他的城牆薄而且低矮,土地狹小而貧瘠,他的國君愚昧而不講仁義,大臣偽善而無能,士兵們又都厭惡征戰之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他打仗。你不如去打吳國。吳國的城牆高而且厚,土地廣闊而又深邃,兵甲堅固,又都是沒有用過的。重器精兵,都集中那裡,又派有精明強幹的大臣守衛,這個地方是很容易攻下來的。”田常聽了很生氣地說:“先生所說難攻的,正是人們認為容易的。先生所說容易的,則是人們認為難攻的。你這樣教導我田常,是為什麼呢?”子貢回答說:“我聽說憂患在於內部者,攻強國。憂患來自外部者,攻弱國。現在使你擔憂的是在齊國的內部。大臣們不聽命於你,你要是消滅了魯國,把齊國的疆域擴大了,取得了勝利的國君將更加驕傲,打敗魯國會使大臣妄自尊大,功勞將不會屬於你。其結果是,上驕國君之心,下恣群臣之志。國君驕則放縱,臣子驕就相爭。你與國君的關係就不如現在了,和大臣們也會發生衝突。這樣,你在齊國的地位就危險了。所以,我認為你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是強國。你打輸了,不會丟臉。那時,上無強臣與你為敵,下無百姓對你指責,孤立國君,控制齊國的,就只能是你了。”子貢這一番話,說得田常改變了主意,他對子貢說:“你的見解有道理。但是,我業已把兵派往魯國去了,現在無緣無故地轉而把兵調去打吳國,大臣們會懷疑我的,這又該怎麼辦呢?”子貢說,“這好辦,你先按兵不動。請允許我訪問吳國,叫吳國救魯國而發兵攻打齊國,讓吳王自己把兵送上門來,你就可以調兵迎戰吳國了。”田常同意這麼辦,就讓子貢南下去見吳王。
說吳救魯伐齊
吳國與齊國都是當時的強國。子貢到了吳國,向吳王夫差說:“我聽說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以銖兩之輕,就會失去平衡。今強大的齊國謀取弱小的魯國,旨在與吳國爭霸。我以為,大王你的地位危險了!現在,如果你救援魯國,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威望。征服齊國,可以從那裡獲得很大的利益,還可以使強大的晉國也不得不聽從你。你名義上是救魯國,實際上是削弱齊國。這種名利雙收的大好事,聰明的人是不會有所猶豫的。”吳王被子貢這一席話說動了心,他對子貢說:“你這個主意不錯,但是,我曾經與越國(這時的越國只限於錢塘江流域一帶地方)打過仗。越王現在棲身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苦身養士,打算報復吳國。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能把軍隊派去遠征齊國呢!你等我消滅了越國以後,再去打齊國吧。”子貢見吳王想伐齊當霸主,只是放心不下越國,就進一步鼓動說:“吳國不如齊國強大,如果你把齊國放在一邊去打越國,則齊國早已把魯國滅掉了。大王正準備打起扶助弱小國家的旗號,如果你討伐小小的越國而畏懼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勇敢的舉動。要是你讓越國繼續存在下去,正好向諸侯表示你的仁愛之心。為救魯而伐齊,再給晉國施加影響,諸侯必然都擁戴吳國,你的霸業就可以成就了。大王所擔心的是越國,我......餘下全文>>
子貢的人物品評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對他好時他看人不順眼,別人遠離他了又會埋怨別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驕縱使氣。才華橫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漢族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子弟子中首富。中華儒商的鼻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端木賜(子貢)活了多少歲呀?
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又作子贛,亦稱作衛賜,春秋末衛國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是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風雲一時的大商人。子貢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為瑚璉。瑚璉者,宗廟之貴器也。
子貢在成為孔子弟子以前經商曹、魯間,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強,能說會道,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他為最多。孔子曾多次稱讚他,說他能夠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賜之敏賢於丘也”(《說苑·雜言》);並把他比之為尊貴的“瑚璉”之器。子貢有較強烈的從政志向,他關心治國之方略,經常問政於孔子。曾仕於魯、衛,遊說於齊、吳、越、晉諸國。從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一度有慍心而出怨言:“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遭到孔子的批評:“今爾不修爾道而求容,賜,而志不遠矣!”(《史記·孔子世家》)不久,孔子派他出使楚國,結果“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在魯、齊議和會上說服齊君歸還成地。
子貢對孔子的頌揚在孔門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說,“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有人說他比孔子高明,他立即就加以否定,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夫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不過,子貢對孔子的崇敬據說有一個過程,相傳其“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論衡·講瑞》)。
孔子去世,魯哀公來致哀,子貢批評說:“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左傳·哀公十六年》)子貢為孔子守墓長達六年之久,然後去之。後世一般認為,孔子之名聲之所以能傳揚天下,頗得力於子貢的宣揚。
子貢晚年居齊,直至終老。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黎候”;北宋真宗時又追封為“黎陽公”,後又改稱“黎公”。
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繫好帽纓,從容就義。 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18歲時,適逢孔子東遊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鬥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