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瀾滄拉祜族民風民俗作文

橋是美的,風情園的橋,左拐右曲,這座橋有九個折曲,所以叫做九曲橋。九曲橋是棕色的,一路走去: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令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放鬆。

水是美的,站在橋上往下看,河水清澈見底,像一面明鏡。看著一隻只魚兒在水中歡快的遊動著,不時濺起一陣陣水花,它們多麼快活呀!可是,如果每個來這兒的遊客都向這清澈見底的水中扔一片紙片,可想而知這兒會變成什麼樣。那些可愛的魚兒就不能在水中歡快的遊動著了。所以,遊客們,當你正讚歎這一路山水時,一定要愛護環境,保護水資源啊!

走過這座橋,一個個銅人映入眼簾,他們有的在敲鼓、有的在吹葫祜絲、也有的在跳舞,真是說也說不清,寫也寫不盡啊。我再往裡走,中心點就是那座人人皆知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上面描刻著的都是英烈的名字。這時,我想,無論如何都要記住他們呀!我們今天的幸福,我們能無憂無慮的坐在教室裡這麼歡快的讀書,不正是這些人民英雄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換來的嗎?我想,這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在人們心中永遠偉大。

贊助廣告

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結束了這一天歡快的旅遊,我走著相同的小路回家,在燈光的照耀下,風情園依然是那麼的美麗。六年級:艾沮淚

拉祜族的禮儀民俗

過年拉祜語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二十四全村打掃室內外環境,淨身沐俗,據說不乾淨年神不來,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戶戶忙著宰牛殺豬,舂粑粑。大年三十晚上,大擺酒筵獻“臥待”和諸神,然後吃年飯、唱年歌、跳蘆笙舞。初一雞鳴,每家都要派人揹著竹筒到水溝去背新水(據說是天神賜給人們的“吉祥水”)。有火藥槍的要鳴槍。同時,用新水、米和酒敬獻“火神”和祖宗。獻畢,按男女姓別分開坐在火塘邊,聽家長致詞慶祝和告誡青少年怎樣做人。之後,全家人邊吃邊喝邊唱歌,徹夜不眠。初二清晨,殺1只公雞獻祭鞦韆架,祭時還要用荊條、野薑點燃繞鞦韆二圈以示驅鬼,然後青少年男女盪鞦韆娛樂。鞦韆架過37天后,由無兒無女的人家砍倒。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後3年,每年都要在過年時背4塊餅(兩大兩小,約重30公斤)身向父母兄嫂拜年。新谷成熟時過“吃新米節”,歡慶豐收。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裡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來弔唁。來弔唁的人都要帶豬、雞、酒來,作為喪禮。出殯前將喪禮中的豬、雞用木棍打死,人葬後在墳前供祭。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棺材有兩種:一是用篾席捲裹,一是普通的木棺。墳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滾1個雞蛋於地,在蛋破處或停止處下葬。人葬時棺材的大頭朝向西方,墳壘高堆但不立墓碑。墓前置放一兩件死者生前用過的弓箭、背籮等物,成年人死後連續3年定期掃祭。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後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燒燬,另遷新扯重建。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有:兒媳不能同公公、弟媳不能同夫兄同桌吃飯,接遞東西也不能直接過手,不能隨便進入公公和夫兄的“阿泡”。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子,在長輩前不能取下頭巾,更不能披頭散髮。有花斑的馬被認為是“神馬”,布穀鳥被認為是“天雞”,禿尾巴的蛇被認為是“龍”,任何人不得打殺傷害。殺豬殺雞時一定要看卦,雞的眼睛明亮、豬的膽汁多為吉卦,意味一切大吉大利,於什麼事都可放手,反之則為凶卦,行一切事均須小心謹慎。

贊助廣告

拉祜族的葫蘆節有哪些習俗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初十。

每當葫蘆節到來,拉祜族人民歡欣鼓舞。一大早,就穿著獨特的民族服裝,帶著自釀的美酒和糯米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村子裡的廣場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全寨或數寨人同場歡舞,數十數百支蘆笙同時吹奏,氣勢巨集大,十分壯觀。

午飯後,廣場中央放置著一張木桌,桌面上端端正正地插了一枝青翠欲滴的松枝,桌子下面的土地上,插著三枝青煙嫋嫋的香。幾位老者在場子中心吹響了葫蘆笙,邊吹邊跳,很快就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天真無邪的兒童們按捺不住跟在老人的後面,合著葫蘆笙的節拍,以松枝為圓心,手牽手地圍成了一個圈兒歡快地跳起來,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老少歡樂圖;男人們吹起蘆笙,姑娘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婦女們用大碗斟酒,一碗一碗地送給蘆笙手和跳舞的人們,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接過酒一飲而盡。舞蹈盡情地表現一年四季中,人們辛勤勞動、豐收的喜悅。他們以跳歌的形式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感謝萬物生長,感謝“葫蘆”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他們認為“生命”是永遠值得感謝的。

入夜,熊熊的篝火,伴著葫蘆笙悠揚的音樂、敲著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不易。一個個悽美、歡樂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火光中跳躍,在木鼓聲中迴響,在月色中環繞,在生命之河中流淌。就這樣,三天三夜中,人們不停地跳著、唱著、唱著、跳著,盡情地歡樂,忘我地陶醉。渴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累了、困了,休息一下接著再跳、再唱。這就是以葫蘆為吉祥物的拉祜族,與葫蘆的不解之緣成為一種凝結全民族四十多萬人歡騰的儀式。

拉祜族的“卡些”制度是習慣法的範疇嗎

這是由拉祜族習慣法的內容、性質、特徵、起源、形成、發展和任務等客觀規律所決定:(一)其內容和性質不屬於法律範疇,而屬於民間風俗習慣範疇,但不是一般的風俗習慣,而是具有民間行為規範權威的風俗習慣。(二)其特徵。不具有法律的基本特徵,只具有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特徵。(三)其起源。不是以階級矛盾存在為轉移,而是以拉祜居民生活、生產與交往需要來決定。(四)其形成和發展。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形成和發展,而是在拉祜居民長期生活、生產與交往歷程中形成。(五)其實施依靠力量。不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是以拉祜居民自覺遵守信仰與拉祜內部組織為後盾。(六)其存在與延伸。不是跟隨國家、政治的存在與延伸而存在與延伸,而是跟隨拉祜居民存在延伸而存在延伸。(七)其任務。不是以國家任務為轉移,而是以拉祜居民生活、生產與交往任務需要為轉移。但也應當看到二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絡:(一)都同屬於拉祜居民行為規範的範疇。(二)都同屬於拉祜山鄉社會上層建築。(三)都同屬一個經濟、文化制度條件下存續與發展。(四)都以維護拉祜居民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為己任。(五)其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為實現拉祜居民生活、生產與交往任務而起作用的工具。因此,我們在思想理論上不能把兩者混淆和對立,既要看到兩者的區別,又要看到兩者的聯絡。否則,會造成思想理論和實踐上的混亂。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風俗民情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木耳、筍絲、菠蘿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等土特產。大山鄉有特產木耳、竹筍乾、竹製品等。雪林鄉特產有核桃,水酒等。糯扎渡鎮特產有姬松茸,甜麻竹。惠民哈尼族鄉特產有茶葉,為普洱茶產地之一。

各族有什麼習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餘下全文>>

雲南的風俗習慣

對歌  是雲南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傳統的戀愛方式,也是節日的慶賀方式。如苗族的“遊方”、瑤族的“唱風流”、布依族的“浪哨”“趕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調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流感情,尋覓情侶,選擇配偶。對歌內容根據當地流行的詞曲,視環境和物件臨時編出對歌內容,歌聲抑揚頓挫,對答妙趣橫生。

哭婚  是壯、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風俗,一般在婚禮前幾天或婚禮當天進行,由新娘的母親及家屬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現新娘對少女時代生活逝離的悲傷、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對家人離別的眷戀,也有對婚姻不滿的控訴。

搶親  雲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頗、瑤等民族都有搶婚習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戀愛婚姻受到阻攔的情況下發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許,由男方繳約夥伴佯作搶親或約夥伴搶走暗中選好的姑娘,姑娘既使願意,也必須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丟包  每年潑水節時,傣族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相對排成兩行,女方把花包擲向中意的小夥,如果男方有意,就裝作不接花包,愉快認輸,把禮物贈給姑娘,雙雙離場去傾訴衷腸。丟包時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動。

阿夏婚  雲南寧蒗摩梭人舊時婚俗,“阿夏”系摩梭語,為“朋友”之意,男女雙方不稱夫妻而稱“阿夏”,只要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交換信物之後即可偶居。其中走訪婚最為奇特,走訪婚是夜裡男到女家望門訪宿,次埂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勞動,無家庭經濟聯絡,所生子女屬女方,男女雙方都可與其他人有同樣的關係,這種婚姻是一種母系社會制的殘餘。

剽牛慶豐收  獨龍族慶豐收的祭祀節日。每年秋季選擇一天作為慶豐收日,剽牛儀式在村寨廣場舉行,由家族長主持,將牛拴在廣場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婦女把一串珠璉掛到牛角上,經過短暫的儀式後,由一位姑娘將麻織物披到牛背上,最後由一位父母雙全的男青年將鋒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臟,眾人歡躍而上,開膛割肉。隨後人們歡呼跳躍,跳起歡樂的鍋莊舞,共慶佳節。

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戀習俗,又稱走寨,每當月明之夜,小夥子們三五成群彈著月琴,吹著洞簫到村村寨寨去尋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彈唱,嬉笑娛樂,通過“踩月亮”彼此瞭解,建立友誼,甚至相戀而盟誓終身。

樹葉信  在景頗、傈僳族中流行過的“實物信”,利用樹葉表達感情,傳遞資訊,每種樹葉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如男子用兩片嫩葉加上蜂蜜等物,表達對女子的喜愛;女方有意則回贈草煙、蘆子等,如表示拒絕則把兩片樹葉翻成背靠背送還給男方。住地相距較遠的親人如收到一條二指寬的剝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最奇特的書信。景頗族居住在高山峻嶺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來表達。託人捎條樹根,表示想念對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樹葉包上樹根、大蒜、辣椒,用線捆紮嚴實,請人捎給女方,則是男方的“情書”。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居住在西雙版納的瑤族婦女視無眉毛為美。從十四五歲起開始拔眉。拔眉毛時先在眉間抹點灰消毒, 然後用兩根線在眉間搓捻,使眉毛裹線上中拔出。

最喜歡半夜搬家的民族。居住在祥雲縣的苗族有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半夜搬家。據說苗族這一行為起初是為了躲避財主催租逼債,如今已成為一項富有情趣的傳統習俗。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彝族獵人狩獵的本領十分高強,能赤手空拳捉到野雞。當夜幕降臨,獵人就會到野雞出沒的地方潛伏下來,並在身上做好偽裝,吹響用雞骨頭做的小哨子,學小雞叫逮老雞,學母雞叫逮公雞,學公雞叫逮母雞。如今,他們不再捕野雞了。

......餘下全文>>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

目錄

【數字習俗】

【國家政策】

【分佈特點】

【地理位置】

【人口一覽】

【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餘下全文>>

拉祜族簡介 10分

拉祜族

來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一,民族概述

拉祜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41萬餘人。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遊牧生活。後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於瀾滄江流域。其服飾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既具有早期北方遊牧文化的特徵,也體現了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佈。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是最主要的聚居區。另外,作為跨界民族,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過去無文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創制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因欠科學,未能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後,創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經濟以鋤耕農業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現在還建起了農機、製糖、製茶、採礦等地方工業。

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一帶逐漸輾轉南下,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自稱“拉祜”,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定族名為“拉祜族”。

[編輯本段]

二,生活習慣

拉祜族人民勤勞善良、崇尚禮儀。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很多為人處事、規範社會生活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和人與人之間互尊、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

“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 拉祜人崇尚為人坦誠正直、光明磊落,不說假話、虛話,不隨意惡語傷人。“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這是他們一貫奉行的信條。鄰里、朋友之間偶有摩擦或誤解,事後互遞一支草煙、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間因某事發生曲直之爭,孰是孰非,難以定奪的話,來個摔跤定“輸贏”,被摔倒者算無理,絕無二話可言。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歡迎的。拉祜人常說:“太陽、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糧食穀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種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個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愛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準則。無論哪家,老人的床鋪肯定設定在房屋裡最暖和的火塘旁,飯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輩不能在老人坐臥的地方來回走動;老人講話時,不能隨便插話,更不能打斷;每年新谷開鐮前,第一個嘗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揹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給老人洗臉、洗腳。家庭內部如此,社會上也是一樣。即便年輕的村寨頭領,對老人也要禮讓三分,否則,他就很難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擁護。

“一家有事,全寨相幫”也是拉祜族的傳統習俗和精神風尚。無論日常生產、生活,還是蓋房搭屋、婚喪嫁娶,時時處處都能體現出拉祜人這種淳樸、厚道、豪爽與熱情的民風。

“不得茶喝頭會疼”拉祜族地區盛產茶葉,是著名的茶葉之鄉。拉祜人擅長種茶,也喜歡飲茶。茶,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勞作之前,晚上回來之後,飲茶、品茶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更是一大樂趣。他們可以一日不進餐,但不可一日不飲茶,他們說:“不得茶喝頭會疼”。拉祜人的飲茶方法也很獨特:把茶葉放入陶製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熱茶香之時,注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之後倒出飲用,謂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習慣,頭道茶一般不給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拉祜族的風俗?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風俗?
拉祜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