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什麼是佛文化

佛是覺的意思,文化是文而化之的意思,連起來就是以佛覺悟的方法教導眾生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這就是佛文化。

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認識

中國佛教文化其實和佛教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建立,通過修行達到徹底覺悟的宗教。佛教文化顧名思義是一種文化,中國佛教文化就是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對中國各方面文化的都有很大影響,具體如下:

1 哲學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國時,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也引用了佛經,從此之後,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是取材於佛教,比如地獄及閻羅的觀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運用了,在佛教未來之前,中國沒有閻羅的印象,到了宋時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於禪宗的啟發,宋元明的儒家──理學的出現,根本就是禪化的儒教,雖由於偏執他們的門戶之見而反來評擊佛教,他們卻是‘坐在禪床上罵禪’;禪宗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學家卻連對於禪宗的法門也只淺嘗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後,會迷失了他們自己的立場,朱熹看的佛典較多,朱熹就有這樣的體驗。近世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中,比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胡適、樑敕溟等,雖然未必信仰佛教,他們卻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啟發。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開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中,中國的方東美,也強調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錢穆,對佛教有極高的敬意。哲學家唐君毅,自稱受到圓覺經等的啟發很多。

贊助廣告

2在民間的風俗方面: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後的問題,所以孔子要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不論,所以要說:‘祭神如神在’。縱然講到善惡的補償及懲罰問題,也只寄望於各人的後代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就是說的這樣的觀念;其實,從現實的史實上看,寄望於子孫的果報是不可靠的。因此,自從佛教傳入之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為中國的民間,帶來了新興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給我們指出了生死輪迴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的問題,告訴了我們,一切行為,均由各自負責,善報屬於自己,惡果也屬於自己,現生不報,來生必報。這一點,鼓勵了人們要積極地去惡;這一觀念,對於千百年來的中國民心社會的安定與影響之大而且深,實在無法估計。

贊助廣告

3在科學方面:佛教入漢以前中國雖已有了鄧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類似論理學(名學)的提出,中國之有完整的論理學,卻自佛教輸入以後的因明學開始。中國從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禪師所定的歷法,那是根據印度的天文學而來。

4在文學方面:由於佛典的翻譯,刺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的氣象。六朝時代,由於梵文的拼音──華嚴字母的翻譯,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由反切產生四聲,由四聲而把五言與七言詩改進為律絕。中國人向來作文,都主張多讀多看,所謂‘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為中國是沒有文法可言的國家,但在唐朝時代,卻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譯,也將印度的文法輸入了中國,比如‘八囀聲’,即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助詞等,又如佛典中的‘六離合釋’,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種,現代人多以馬氏文通是中國文法學的鼻祖,其實唐朝時代,中國就已有了文法學,只是未能普遍地為民間運用紶已;再如‘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文體及作法──文學批評論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劉勰(法名慧地),卻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長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頗受佛教文學的暗示及鼓勵(注十五)。到了唐代以後的文體,多能近於寫實而順暢,乃是受了佛教文學的感染;經隋唐而至宋代,‘彈詞小說’或‘平話’的出現,那是受了佛教......餘下全文>>

佛教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份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由於很多人對於我學習佛文化產生了一些誤會,認為是迷信,是過時,是封建,是糟粕,那麼就在這裡簡單總結一點佛文化的知識,希望那些對我產生誤會的同學們可以明瞭,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根,為什麼是每一個人必須去學習去了解的。學習佛文化需要那顆發自內心真誠的心,在這裡,為了解釋清楚誤會,就不過多的從心的角度闡釋佛教,而著力於從表象上解釋佛教,還有從佛教與科學的角度解釋佛教,希望看完文章的同學不會再產生誤會,而以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去看待別人為什麼學習佛教文化。一談到佛教,許多人會聯想到:去寺廟遊玩,據說燒炷大香可保佑財源廣進、官運亨通;到廟裡點長明燈、萬佛燈,據說可以保佑升官發財、福慧增長;念念經、拜拜懺、打打齋,據說可以消災延壽、拔除業障;甚至見到街頭流竄著“和尚”打扮的騙子,拿著化緣簿或護身符攔著向行人要錢,或者拿著八卦、籤筒幫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會人士認為這就是佛教。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呢?「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大家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撥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裡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裡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裡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裡。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裡才有,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從佛教道......餘下全文>>

有哪些來源於佛教文化的詞語

佛教“三寶”為【佛、法、僧】,佛寶指圓成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佛教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

佛教“三學”為【戒、定、慧】

佛教“六度”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佛教“六和敬”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佛教“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佛教“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慳貪;九、不嗔恚;十、不愚痴。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就是故弄玄虛,用語言和行動迷惑信佛之人。一方面可以斂財,一方起到震懾作用提高別人對你的敬仰度。但是你的內心一定不要信佛,只有不信佛的高僧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哪些是源於佛教文化的詞語

很多啊,比如:

1、和佛教直接相關的:涅磐、圓寂、禪定等等,這個很好找

2、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語彙的:世界、真實、見地、天眼、法眼、慧眼、川品、道具、天衣無縫、大千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功課、導師、心心相印、話不投機、智慧、微妙、解脫、默契、不可思議……太多了。

不知道這些夠不夠。呵呵

佛教文化:什麼叫做如來

淨空法師---佛的十個稱號(名號)解釋。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十個稱號,在佛家說是諸佛的通號,這十個稱號顯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成了佛這是證果,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也是稱讚宣說不盡。佛將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十大類,用這十個稱號來表示。這十個稱號,我們略略的說一說。“一切智成就”是佛的別號,一切智慧成就了。從“如來”往下這十個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要曉得,不要產生誤會。因為有很多人說是佛,哪個佛最大?如來佛最大。這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小說看多了,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每一尊佛都稱如來,所以如來是通號。

‘如來’怎麼講法?最簡單一個說法,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佛佛道同,成了佛樣樣都平等,完全相同。菩薩跟菩薩不見得相同,不會完全相同,佛跟佛是完全相同,所以說是今佛就如古佛再來。那個意思要說深一點,《金剛經》上有一個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好。諸法如義,這個如是什麼?如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諸法跟真如本性統統相應,這叫如來,這個意思說得非常非常的圓滿,從理上講。說如古佛之再來是從事上講;其餘意思還很多,我們就省略了。

“應供”,供是供養。佛是一切人中,真實究竟圓滿的善人,究竟圓滿大智慧、大德能之人,是我們的好榜樣、好老師,應當接受我們供養;我們供養他,這有福報。所以應供,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

第三個通號,“正遍知”。知是無所不知,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不但遍知,而且正確的遍知,他所知道的沒有絲毫錯誤。佛所講的一切經法,哪裡會有錯誤?如果要有錯誤,大概都是被後人依自己的意思改動,那就產生錯誤了。所以經典流傳到今天,幾千年來通過翻譯,古時候手抄本難免沒有抄錯的字,難免沒有漏脫的句子,我們現在從事這個工作都知道,很困難的事情。縱然發現到經典裡面這個字可能不太對,有錯誤,這個地方有問題,決定不能改動。如果你發現了,可以注在旁邊,用小注注在旁邊,原文不能更動。什麼道理?我覺得這裡不對我改一下,你覺得那裡不對也改一下,那好了,再過個幾十年,這個經典面目全非,簡直就不能讀了。所以縱然有錯誤,不可以改,註明。古來大德這個樣子就做得很好,他們發現有錯字,這個字可能是什麼樣的字,或者應當做什麼樣的字,他注在旁邊,不改動本文,使原來的面目永遠保持下去,利益後學。這是對歷史、對眾生負責任的作法,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正遍知。

世間人一般宗教徒讚美上帝全知全能,正遍知就是全知全能。實在講,上帝並不是全知全能,佛才是全知全能。佛是誰?佛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真正的全知全能。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它哪有不知、哪有不能?所以這是很合理的說法。如果我們自己心性完全透露出來了,完全顯示出來了,對於整個的宇宙過去、未來,確確實實是正遍知,這不是假的。

“明行足”,足是圓滿,明是代表智慧,行是代表修學;兩樣都圓滿,這是用佛法名詞來講,性修圓滿。明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性德;行是修德。沒有圓滿的時候稱菩薩,圓滿就稱佛。也可以看作解行的圓滿,明是解,行是修行,解行的圓滿。

“善逝”,這一句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住涅盤’。無住涅盤確實是善逝,為什麼?他這個善,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才叫善。凡夫住生死,不善;死了再投胎,不善。二乘住涅盤,也不善,墮無為坑,不起作用。佛與大菩薩,善,生死、涅盤兩邊不住,這才真正叫善逝。不住涅盤,所以他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不住生死,雖度眾......餘下全文>>

什麼是西藏佛教文化?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自稱“佛教”或“內道”,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唸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源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佛教在西藏發展的歷史分兩個歷史階段,藏文史籍一般稱“前弘期”和“後弘期”。7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約2百年為前弘期。這一時期,佛教在吐蕃還是一種外來宗教,它在與當地原有的苯教不斷鬥爭中發展起來,其間曾一度佔優勢。赤松德贊(755一797在位)時從印度迎來寂護和蓮花生兩大師,建立桑耶寺和僧團組織。期間,在印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曾引發一場爭論(792—794),最終印傳佛教在贊普的支援下得以取勝。赤祖德贊(815一838在位)時,又委僧人為大相,並規定七戶養僧一人常制等,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繼任者贊普達瑪期間,佛教遭受嚴重打擊,但其後約百年,衛藏地區的佛教仍不絕如縷。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績的是仁欽桑波(rin-chen-bzang-bo,958—1055),譯出以密宗為主的不少顯密經典。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併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其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藏傳佛教教義特徵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儀軌複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龍樹一系的論典以“正理聚六論”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著的《入中論》最受推崇,成為中觀論著的代表作。《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兩書漢文未譯,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藏文未譯,因而成為藏傳與漢傳佛學之一重要區別。藏傳顯宗教理的傳授與探討特別注重口頭的立宗辯論,辯論時嚴格按照因明學的“應成論式”的規矩進行,辨析精細入微,為其他各系佛學少有。藏傳密宗一般......餘下全文>>

佛教文化的詞語 10分

大千世界

《楞嚴經》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後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廂情願】

一廂情願亦作一相情願,源自佛教《百喻經》。說的是一個愚人愛上了公主,不顧公主根本不認識他的事實,只顧

自己願意和公主結婚,害了單相思的故事。後被廣泛運用,多泛指單方面的願望和計劃。

【十八層地獄】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入中國的。那時,譯出專講“地獄”的經典多達十幾種。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義。“地獄”在“六道輪迴”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問地獄經》上有“十八層地獄”的名稱: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車、鑊湯、鐵床、[山*蓋]山、寒冰、剝皮、畜生、刀兵、鐵磨、冰地獄、鐵柵、蛆蟲、洋銅。從理義上講,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造貪,嗔、痴“三毒”,合為十八種地獄苦報,不必拘泥於具體名目。“十八層地獄”之說很早盛傳民間。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像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註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道行”。魔,梵語mara,指一切擾亂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經》指出:“其精進者,乃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釋迦太子成道前夕,坐於菩提樹下,自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其時天界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先率魔軍進行威嚇,又遣魔女進行引誘,均以失敗告終。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轉魔事為佛事,即巧慧。”應知一切善惡境界,均是唯心所現。“但了惟心,見無所見。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壽《萬善同歸集》捲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誡修行者警覺修行過程中難免出現的各種“魔事”。俗語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後,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佛教文化?
什麼的佛教文化?
什麼是本命文昌位?
佛教文化精髓?
今天是佛教的什麼日子?
什麼是化解桃花劫?
什麼是文昌貴人?
什麼是本命佛?
什麼是文昌位?
什麼是文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