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邊的“絲綢明珠” 南充最險特色?
南充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之譽。3000年絲綢史,讓絲綢文化深入南充骨髓,併為這座嘉陵江中游的城市增添了不少靈氣和底蘊。 2012年3月,
嘉陵江邊的“絲綢明珠” 南充最險特色
南充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之譽。3000年絲綢史,讓絲綢文化深入南充骨髓,併為這座嘉陵江中游的城市增添了不少靈氣和底蘊。
2012年3月,南充絲綢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為南充絲綢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有人將絲綢形容為一位妖嬈的女子,南充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讓她與國內其他絲綢產地相比,更加別具個性。
如果將南充市歷史看做是一部絲綢史也不為過。如今,這部歷史仍在續寫,並依舊精彩。今天,南充不僅是四川省絲綢工業的中心,更位列全國四大蠶桑生產基地和20個絲綢工業重點城市之一。
源遠流長的絲綢史
“源遠流長嘉陵江,千年綢都南充城”。在南充的歷史中,絲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史料記載,自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的蠶絲織物就已經成為貢品。在秦漢時期,絲綢業開始成為南充經濟的一大支柱。經過南北朝及隋朝的發展,絲綢產業在唐宋時期達到新的高度。有詩人用“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來形容當時絲綢業的盛況。當時,朝廷將南充地區的綢、綾、金、絹、絲等十餘種產品定為常貢品。而由南充生產的果州花紅綾還由長安輸往日本,一時名揚海外。
不過,在元代,由於戰亂頻繁,南充絲綢基本處於停滯和衰敗階段。直到明代開始,由閬中、中溪等地產的水絲,因質量較好而暢銷吳、越、閩等地。有評論認為,這表明當時南充絲綢已經恢復到相當水平。清朝時期,政府非常注重蠶桑養殖和絲綢發展,南充地區的絲綢業重又顯現出繁榮景象。
1915年,由南充吉慶絲廠生產的生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魁,榮登榜首;1925年,南充六合絲廠生產的生絲再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將南充絲綢又一次推向世界的舞臺。
1931年,日本生絲在上海廉價拋售,導致國內生絲大量積壓,損失嚴重。南充當地絲綢老字號頂住壓力,由六合、同德兩廠合併的同六絲廠,聯合當地絲綢企業共同抗日,渡過難關。
新中國成立後,南充絲綢再次迎來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南充被確定為全國四大蠶桑基地、十五大絲綢生產出口基地和20個絲綢工業重點城市之一。到20世紀80?90年代,南充栽桑養蠶農戶達到100萬戶。2005年,南充市被中國絲綢協會認定為“中國綢都”。
大力扶持提速發展
近年來,政府部門對南充絲綢業發展始終高度重視。2006年,商務部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南充市委、市政府於同年啟動實施了“百萬工程”,不僅使蠶桑產業鏈、組織鏈、科技鏈和資訊鏈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也使養蠶科技水平和集約化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為當地絲綢企業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應。
而南充質量技術監督局也一直致力於培育絲綢品牌,2010年曾提出並落實“五個抓手”措施,為促進南充絲綢產業的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抓規劃。代市政府草擬了《絲綢名牌發展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發展重點和具體措施等。
二抓幫扶。南充質監局領導率隊深入6家絲綢企業調研,根據各自特色指導服務企業創名牌工作,與企業商討合作建立一個高階絲紡檢測中心,給地方黨委政府及時準確提供繭絲綢紡織品質量狀況,為領導決策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