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60年:老百姓服裝消費習慣跟風?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建國60年以來,老百姓的服裝消費習慣經歷了從跟風––別人穿什麼我穿什麼––到追逐個性化––別人穿什麼我絕對不穿什麼––的發展過程。消費觀念

服裝60年:中國老百姓服裝消費習慣跟風

建國60年以來,中國老百姓的服裝消費習慣經歷了從跟風––別人穿什麼我穿什麼––到追逐個性化––別人穿什麼我絕對不穿什麼––的發展過程。消費觀念的變遷見證了建國60年服裝行業的發展變化,消費習慣的升級同時也促進了服裝行業的發展壯大。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從60年前簡單而樸實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演變至現如今彰顯時尚與個性的“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無不透射著時代變遷的重要印記。服裝,就像一個多稜鏡,通過堆紅疊翠的衣著折射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改革開放前,一件衣服穿四季 

計劃經濟年代,物資貧乏,人們的消費觀念閉塞。“琳琅滿目”只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一個詞語而已。那時候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個高不算富,多穿二尺布”。由於布料供應緊張,買布要憑布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成為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衣著消費觀。 

那時走在大街上,滿眼都是藍色、黑色、灰色。綠軍裝、中山裝、工裝,便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衣服。那時人們崇尚樸素,像現在女孩子們喜歡的鮮豔衣服很少見,即使有,也極少有人買。在那清一色的年代,沒有人講究服飾衣著。常常是“一件衣服四季穿”,根本談不上什麼“美”和“裝飾”。那時的衣服就是為了保暖,衣服樣式千篇一律,甚至沒有明顯的性別區分,人們買衣服也都是以耐磨和耐髒為標準。 

改革開放到90年代,盲目追求大牌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服飾發展的春天與人們時尚觀念的復甦開始於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8年。人們看到了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還有連衣裙。隨著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資訊。而這樣的變化,直接體現在80年代。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個時期,國外名牌大量湧入,國內企業也大力宣傳名牌,導致品牌導向的消費習慣。人們熱衷於躋身“遍身名牌”的行列,穿名牌服裝,戴昂貴首飾等跟風現象極為嚴重。

21世紀,著裝追求個性化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著裝的追求已經轉向個性化、多元化。服裝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再是禦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著裝心態已成為當今人們著裝的中心意識。現如今,大家開始不再只是簡單、盲目地追隨“流行”,而是選擇自己喜歡並且適合自己的衣著打扮,人們對著裝的追求已越來越多地轉向個性化、多元化。因此,很多人開始找裁縫給衣服“整容”或者乾脆訂做個性化的衣服。這使得沉寂多年的裁縫行業重新火了起來。 

通過細數60年來服裝消費習慣的變化歷程,可以預知消費趨勢,這對企業開發產品線、瞭解消費者需求大有幫助。一大把服裝圈預測,將來服裝消費趨向多元化、個性化,除了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之外,消費者對款式、面料、色彩、環保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就需要企業不斷研發新產品,縮短新款式的開發週期,做到數量少、款式多。同時提高服裝本身的科技含量,倡導健康環保的理念。只有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裝企業才能走的更長遠。

相關問題答案
老百姓是否可以信教?
老百姓是什麼意思?
老百姓怎樣投訴村幹部?
老百姓怎麼向中央舉報?
老百姓做什麼生意好?
老百姓怎麼實現中國夢?
老百姓如何抵禦通脹?
古人老百姓怎麼看時間?
老百姓求助電話是多少?
打仗了老百姓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