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六十年印象:電影中的服裝變遷?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新中國成立前,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上演引起了巨大轟動。劇中楊白勞欠地主債無力償還,年關將至,無錢給女兒買新衣服,只買回二尺紅頭繩給喜兒紮起來

開國六十年印象:電影中的服裝變遷

新中國成立前,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上演引起了巨大轟動。劇中楊白勞欠地主債無力償還,年關將至,無錢給女兒買新衣服,只買回二尺紅頭繩給喜兒紮起來。這令人心酸的場景打動了無數群眾。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但吃不飽,而且穿不暖。

解放初期,黨領導人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恢復發展紡織工業。當時國家底子薄,雖然群眾生活有所改善,但穿衣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有點起色的紡織工業又陷入了困難境地。服裝顏色被黑、藍、綠、灰統治著,樣式單調。在極左思想的禁錮下,群眾對美的渴望只能壓抑在潛意識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人民群眾對美的要求和渴望有了思想基礎。上世紀80年代初,電影《廬山戀》的上映,引起了人們對服裝美的追求。影片中女主角——歸國華僑周筠,在整個電影裡換了40多套衣服,令人耳目一新。

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較深,在改革開放初期,穿衣戴帽仍是人們顧忌的大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期短篇小說《圍牆》裡的主人公馬而立,用驚人的速度組織人們修好了單位倒塌的圍牆。然而,由於他平時總是衣冠楚楚,給單位一些人的印象卻是偷懶,進而影響了個人進步。而與馬而立命運不同的是1985年上映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中的女主角陶星兒。她是一家紡織廠的勞模,看到工友有一件紅色連衣裙,愛美之心油然而生,穿在身上感覺真的很好,但不敢上街。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對美的渴望終於佔了上風,和姐妹們一起穿上紅裙子走上街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一陣強烈的視覺衝擊。如果說陶星兒有一種膽量,那麼《紅衣少女》中的主角安然則是另一種情況,在全班同學中只有她一個人穿了一件紅衣服。她孤獨地坐在那裡,默默地承受著不理解,也許這就是對時尚的態度。

最近,我在電視上看到,我國一位女電影明星在國外的頒獎典禮上穿了一件紫藍色長裙,服裝形式打破了對稱的原則,整個右肩露在外面,走在紅地毯上,時而擺個POSE,時而莞爾一笑,人與長裙渾然天成,在眾多外國影星中顯得星光熠熠。

改革開放30年,是我國服裝個性化發展最豐富的30年。人們從沒有那麼多衣服穿、有了衣服不敢穿,到街上流行什麼就跟著穿什麼,再到別人穿什麼我就不穿什麼,充分反映出改革開放後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反映出我們紡織服裝業對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作出的突出貢獻。

現在我國正向紡織服裝強國邁進,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將更加富裕,衣著更加多彩與時尚。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消除電影中的人聲?
電影中的意識形態是指?
在中國三十年是什麼婚?
嫁給我好嗎印度電影?
如何打開電腦中的藍牙?
電腦上的檔案變成備份了怎麼開啟?? ?
十萬個為什麼中的好詞?
電腦中的運行在哪裡?
我國的服裝企業有哪些?
中國的服裝企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