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電腦的體積會一直維持下去嗎,未來社交會讓桌上型電腦小型化?
小型化是PC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尤其是筆記本產品線體現的最為明顯。但同樣是PC中重要的分支——桌上型電腦卻似乎並不在意體積,尤其是DIY市場,絕大多數桌上型電腦機箱並沒有變化,就連品牌電腦也是如此,但是未來社交會讓桌上型電腦小型化。
臺式電腦的體積會一直維持下去嗎
微軟推出的Surface系列中,包含了平板、筆記本、一體機等產品線,唯獨沒有桌上型電腦;蘋果近兩年的產品迭代中,筆記本和一體機是主力,Mac Pro和Macmini已經多年沒有更新了。
這兩家都是以設計為主導的科技公司,如此“不重視”桌上型電腦產品線似乎說明了一個問題。
很顯然,消費級桌上型電腦市場似乎出現了一股“去桌上型電腦化”的風潮,雖然主流PC廠商依舊會定期推出一兩款桌上型電腦產品,但推出的數量和頻率明顯大不如前。
而且從推出的產品定位來看,大部分主要是針對遊戲市場,效能較強,對於散熱、佈線等要求較高,所以機箱的選擇上會傾向於大機箱。
而且在臺式機上做出創新並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針對家庭使用者的桌上型電腦產品越來越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中低端定位,PC廠商自然不會在這樣的產品上花心思,所以會循規蹈矩的沿用以前的機箱設計,桌上型電腦體積自然小不了。
另外,對於使用者而言,似乎對於體積並沒有過多要求。
對於家裡的父輩來說,電腦不卡頓要比體積重要的多;對於年輕遊戲玩家來說,桌上型電腦必須要中塔以上,這樣才能塞進效能強勁的遊戲顯示卡。如此一來,桌上型電腦小型化的動力就不足了。
所以說,如果桌上型電腦的使用場景無法突破的話,那麼桌上型電腦的重要性就無法得到根本改變。
對於使用者而言,體積變大或者變小就沒有意義了。基於以上分析判斷,在未來一到兩年,桌上型電腦的體積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依舊會以中塔為主。
未來社交會讓桌上型電腦小型化
當下對於桌上型電腦市場來說屬於低迷期,但我們應該看到,桌上型電腦市場的低迷是因為目前依舊處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經處於末期,下一個時代很明顯是屬於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桌上型電腦在下一個時代到來之時將面臨著身份的轉變。
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對於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讓生活數字化。其中最重要的體現有兩點,一點是物理開關變成螢幕上的按鈕,另一點是資料的交流與分享會集中在雲端。
由於數字化控制並不依賴電腦,而是通過網路實現的,所以第一點與桌上型電腦關係不大;而資料的分享(也就是社交)就離不開電腦了。
也就是說,家庭資料的傳輸與處理是需要電腦扮演小型伺服器的角色,而這個角色需要擁有一些特性:能夠7 x 24小時開機、資料儲存容量大、處理速度快、擴充套件性強、通用平臺等。而桌上型電腦正好符合以上特性。
所以在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桌上型電腦會找到新的使用場景,那就是負責儲存和處理家庭使用者的海量資料,並連通使用者。桌上型電腦會退居幕後工作,所以在體積上有一定要求。小型化會成為桌上型電腦非常重要的特性。
而且此時桌上型電腦的小型化不是簡單縮小體積,而是會對目前存在的桌上型電腦形態進行比較大的改變。最直接的變化就是,針對使用者的介面可能會全部取消,比如USB、3.5mm耳機孔等,取而代之的是通用硬體的擴充套件口,用於連線各類家用硬體產品。
未來只會有“大PC”
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在對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進行佈局,未來會出現多個服務平臺,這樣使用者可能要面臨選擇服務平臺的問題。
試想一下,你家中的空調和電視支援A平臺,而電燈和洗衣機卻支援B平臺,兩個平臺之間不能進行資料交流,平臺的意義就縮水很多;
而且雲伺服器的使用是需要收費的,而收費的模式應該是以時間為週期。如果雲服務無法覆蓋到全部家居產品,資料的分享和處理就會遇到阻礙,這筆費用對於家庭使用者來說就顯得浪費了。
所以廠商提供基礎平臺,使用者自行搭建屬於自己的家庭服務平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庭依舊需要能夠處理和儲存資料的桌上型電腦。
前面提到的僅僅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初期的狀態,在這個時候,手機、電腦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資料處理中心。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家庭使用者中作為資料儲存和處理的小型化桌上型電腦會逐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型PC。
這個大型PC並不是個頭很大的桌上型電腦,而是伺服器。未來家庭使用者將看不到電腦,甚至手機也會變成一個單純的螢幕,用來顯示從伺服器中接收到的資訊。所有的資料互動、處理全部都在伺服器上完成。
當然,以上場景距離現在還很遙遠,不過我們能夠看到,未來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時代,像電腦、手機只不過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產物,在新時代到來之後,勢必會出現新的裝置改變我們的生活。
家用桌上型電腦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寵兒、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孤兒,物聯網可能會給桌上型電腦新的身份,但也會很快被其他裝置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