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成績做好三個標準即可?

學會是我們的目標,關於學會有兩個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學會?學會的標準是什麼?

怎麼能在考試的時候準確地考出結果?怎麼能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學會並且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方法/步驟

這些問題看似不那麼重要,但請跟著我一點點分析完了,你就知道這個問題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我們可以說,只要明白了上面的問題並能夠依照來實行的話,每個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腦有問題,都可以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

這兩個問題給出了學習每個知識的檢驗標準,試想如果學習到什麼程度沒有個標準,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習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如果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就會由於不知道是不是學會了,浪費很多時間不斷重複已經學會的知識,而且在學習的時候不能有一個檢驗指標,不能指導學習過程,使學習過程科學化。

問題不明確就會走很多冤枉路,這種事情非常普遍。

人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自以為很明確問題是什麼了,但事實上不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而且不止是知識不夠不足的人,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士也會犯這種錯誤。

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做一個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不斷進行探索,但每次試驗都難免會混進一些物質,而且到了一定階段後,每次測量都顯示出在一定範圍內的無規則的數據。顯然他們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死衚衕。

後來在一次討論中,他們重新考慮這個研究的問題,我們到底要研究什麼?

經過反思,他們認識到他們原先對問題的定位不夠準確,他們把問題侷限在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這一點上,但真正的問題是:讓鍺在晶體管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製造出更好的晶體管。

問題一旦明確了,他們的工作就容易進行了。他們去掉原來的前提,而另闢新途,既然提純很難,那麼可不可以添加一些雜質來達到目的?

於是他們有意地一點一點添加雜質,研究晶體管隨著雜質的增加,性能發生的變化,終於他們發現:在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晶體管的性能最理想。

這項發明一舉轟動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別獲得諾貝爾獎和民間諾貝爾獎。

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想趕緊往前走,趕緊找出答案,但經常忽略問題本身。我們應該從界定問題開始,首先搞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

我們接下來就要詳細分析上面提到的問題。

1.得滿分

人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往往會不敢明確,因為他們希望給自己留有餘地,希望到最後完不成目標的時候可以找到藉口,不讓自己太難受,因此,很多人習慣於把目標定得模模糊糊,而且標準也是儘量低一點。

這裡,我們提出的學會的標準就是得滿分。如果一個題目10分,那麼得滿分就是得10分。只有得10分才叫學會了,否則,得9分、8分,都叫做不會!怎麼辦?繼續學習!重新做!

  只要學生沒有得滿分,就要重新做。

  把一個題目學到得滿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得滿分含有三層意思:

  一是前因後果,因果關係絕對不能錯。

  題目中有的前後兩步驟之間是因果關係,有的不是。

  凡是有因果關係的,要考慮第一步是不是一定可以推出第二步?

  什麼時候可以推出來,什麼時候推不出來?

  因果關係中先因後果,次序是否有錯?

  題目的整體思路為什麼是這樣的?

  除了這種思路,還可以有什麼樣的思路?

  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條思路?

  第一步為什麼要這麼做?

  不這麼做行麼?

  最規範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畫輔助線的說法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標準的說法?

  每一步驟與後一步驟之間是什麼關係?

  每一步是不是必然推出下一步?

  這一步還可以推出什麼結果?

  因為有什麼條件才能推出下一步?

  這一步用了什麼概念、公式、定理?

  每一個概念我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我都很清楚了麼?

  公式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這個題目符合公式的前提麼?

  對這個公式自己是否能夠熟練掌握?

  這個公式有幾種變型?每一種變型適用於什麼情況?

  所用定理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定理中的每一個關鍵概念是不是清楚的?

  題目做完了,有沒有感覺上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

  有沒有什麼地方比較羅嗦?

  什麼樣的答案既簡練又準確?

  ……

把上面的問題都想明白了,這個題目從道理上來講就基本掌握好了。

二是採分點一個都不能少。

每個大題都會有幾個關鍵步驟,這些關鍵步驟都分別承擔一些分數,只要某一關鍵步驟出現錯誤,就一定要扣分,不論其他部分做得是否正確。

當我們把題目理解透了的時候,看到一個題目,就需要明白一下問題:

這個題目在考什麼?

什麼地方是真正的考點?

根據這個考點,答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什麼地方應該作為答題的重點?

考官設了什麼陷阱?

他出題是不是夠妙?

如果我出題的話,怎麼出題會更能夠考出學生的水平?

三是隻要這個題目會做,一個字都不能錯。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總會想著趕緊把這件事情做完,再趕去做另外的事情。這就是典型的浮躁。

人們總是不能停留在當下,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事情之中。幾乎每件事情都是如此。

所以,人們總是活的不真實,總是沒有在生活,而是在奔波,在急匆匆地往前走。

走到前面去幹什麼呢?

其實沒有幹什麼,是再往前走!

問題是人們錯過了當下,他們做的幾乎每一件事情都不夠完美,他們不能享受現在的時光,他們的心不是在追憶從前,就是在暢想未來,唯獨沒有現在。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人們總是想著感覺做完手頭的工作,在著急著做完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

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一個活在現在的人,就是活在此時此地、活在這個片刻,而不活在其它地方的能力。

三倍快速學習技術提示我們,只要沒有完全正確,哪怕錯一個字都要全部重做!

這是體罰麼?

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給學生一種刺激,讓學生形成一種認識:只要我會做,不可以做錯,因為做錯了會重做,這可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與其匆匆忙忙地做錯了重做,還不如稍微慢一點,只要會做的全部做對呢。

當學生們有了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他們就踏實多了。他們就會安安穩穩地坐下來,不急不慌地把題目仔仔細細地做完,並在上交前認認真真地檢查好,爭取不出現任何錯誤。

有人可能會不滿意:只錯了一個字就讓學生重做,會不會太耽誤時間了?

我們要強調的是:既然這個題目會做,為什麼要錯一個字?為什麼不一次性做到滿分?尤其要提醒的是:為什麼沒有在上交之前把這個錯字自己檢查出來?

所以,在這裡,只要做錯了,就要重做。

什麼是做錯?

不得滿分就是做錯!

一般第一次用這種方法訓練的同學,從不會到一次性做到滿分,一般需要重複至少5次。有的同學甚至需要做十幾次才能真正把一個題目做到滿分。因為他從來沒有這麼真正學會過一個題目。

3.舉一反三

經過前兩步的學習,一個題目的正確性和熟練程度基本上已經沒問題了,進一步的做法是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出自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當一個題目已經能夠熟練地做到滿分的時候,就需要進一步問自己: 轉自:

這個題目可以有幾種解題思路?

哪知思路最快,而且最容易讓人接受?

這個題目曾與以前的哪個題目比較相似?它們之間的差別和相似點分別在哪裡?

這個題目實質是什麼問題?

這個題目的前提條件可以有幾種變化?

每一種變化怎麼做出來得滿分?

問題可以有幾種問法?

每一種問法通常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這個題目解決方案的關鍵是什麼?

什麼地方容易出問題?

出題人考的是哪個點?

這個題目的每一個步驟我都能夠根據條件自然推出來麼?

每一個步驟與下一步驟之間的關係準確麼?

如果兩步驟之間應該是因果關係,那麼前一步驟是充分條件麼?

如果有隱含的條件,那麼隱含的條件是什麼?

顯然,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點並不容易,所以很少有學生能夠自己主動地把知識學到這個程度。

難以執行的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認真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一次性把一個題目做到滿分”的能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