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的德育缺失?

不讓孩子的德育缺失,父母要走出四個誤區

方法/步驟

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品德教育;推崇“賞識教育”,不敢指出孩子的錯誤;物質上百分百滿足,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受不起挫折……

這些做法貌似符合現代潮流,主張成才、主張自由、主張關愛,豈不知這些教育理念正把我們的孩子推向危險的境地。問題孩子的案例困擾著很多家長。

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品德教育

案例:小強從小學習成績就好,上大學後還成為學校幹部,父母也為小強驕傲。可是,不懂得尊重別人,傲氣霸道,父母也看在眼裡卻沒有指正:“學習好就能走遍天下。”一天,小強不顧同學老師的勸阻執意酒後開車,終於釀成大禍,鋃鐺入獄。

專家建議:在升學的壓力下,家長重視孩子的成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重視品德情操培養、只重視考試升學的教育,會使一些學生長期生活在壓抑、焦慮的消極情緒中,很少能體會到成功和快樂,甚至導致性格的扭曲。

情感豐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習和工作效率往往較高,成功的概率也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樂充實。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學習,忽視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學習技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際能力等都會欠缺。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很難有大的發展。能力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首位,學會了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不怕沒有好成績。

推崇“賞識教育”,不敢指出孩子的錯誤

案例:飛飛媽媽推崇鼓勵式教育,每天“真聰明”、“你真棒”不離口,從來也不批評孩子,唯恐給飛飛造成心理壓力。但是,一天飛飛在幼兒園犯了錯誤,老師當即指了出來。可飛飛不幹了,大哭大鬧:“我再也不來幼兒園啦!”

專家建議:現今,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開始強調以正面教育為主,並推崇“賞識教育”,認為好學生、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於是,在課堂中,在家庭中充斥著,“好,對,你說的真棒”、“你做的真好”。“賞識教育”真正的意義是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並理智地把優點、長處擴大,而不是整天說“你很好”、“你真棒”。但是,許多家長走進了“賞識教育”的誤區,不敢批評而且從不批評孩子,害怕一批評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甚至造成終身的心理問題。可是偏偏就是這種做法,反而會導致他們的受挫能力差,經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和批評,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非恰當的鼓勵或過分的鼓勵,不僅不能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反而會造成孩子認知的錯誤。

鼓勵孩子、尊重學生並不等於要放棄實事求是,在鼓勵讚賞的同時,家長要注意評價的客觀性,及時對孩子給予客觀的評價,使孩子在挫折中吸取教訓,明確努力的方向。另外,批評和表揚都是教育的方式,二者不可失衡。由此可見,賞識表揚並不是不要批評。

物質上百分百滿足,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

案例:秦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長得也很漂亮,一直是他的驕傲。秦先生秉承“富養女”的觀念,雖然他和妻子都是工薪階層,但卻讓女兒穿名牌衣服,每週都要帶女兒去高級飯店吃飯。轉眼女兒上學了,一天女兒鄭重地對秦先生說:“爸爸,你要再開那個破桑塔納,就別來接送我了!”

專家建議:正常化的攀比本是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的良性現象,但對於孩子的某些情形下的攀比卻是沒必要和不可取的。聰明的家長應該適時解除孩子的這種不正確的攀比心理和行為。因此,對於孩子不正當的物質要求,家長應該懂得拒絕,而且告訴孩子一個優秀的人最關鍵的是在於內在的修養而不是外表。另外,平時注重培養孩子的內在心性和各種素養,在孩子有那種羨慕和攀比的表現時,也表明孩子有追求更美好的心理,但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東西,就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奮鬥。

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受不起挫折

案例:一天,鄰居領著小孩到王阿姨家玩,7、8歲的男孩特別調皮,到處亂跑。在兩個老人講話時,小男孩把王阿姨辛苦養的兩盆花打碎了。王阿姨很心疼,但是,鄰居非但沒有責怪自家孩子,還趕緊跑到孩子身邊問:“砸到沒有?傷到哪啦?”王阿姨一臉詫異。

專家建議: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和表現,比如“7歲、8歲討狗嫌”,孩子會和別人打架,14歲孩子會出現一些叛逆行為,他們覺得和家長對著幹,有不一樣的觀點才表示自己長大。通過與別人發生衝突,孩子們會學會與人溝通,學會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但是,很多父母過於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自己所取得的經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並害怕挑戰。

因此,要把真實的生活還給孩子。讓孩子親身融入這個社會,不要阻攔,也不要包辦代替,家長只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在精神上給予鼓勵與支持,分析困難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渡過難關,讓孩子感受克服困難後所獲得的成就感。另外,教孩子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有一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非常優越的環境,享受豐富的社會資源,父母的喜歡,老師的肯定,同伴的羨慕,使孩子長期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狀態,這種優越感長期定格在了孩子的內心深處,使他們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沒有人可以超越,可能會出現逾越社會公德和法律的行為。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家長、老師及社會都要教導和影響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幫孩子分析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正確的認識自己和他人,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善於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習別人的長處,使孩子們心身健康成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