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普通心理學筆記(3)?

  三、意識和注意

  (一)意識與無意識

  1.意識的含義

  2.意識的種類

  3.意識的功能

  4.睡眠與夢

  睡眠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腦電波: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

  身體狀態:淺睡狀態,身體放鬆,呼吸變慢,很容易驚醒

  持續時間:10分鐘。

  第二階段:腦電波:出現“睡眠錠”(即是一種短暫爆發的,頻率和波幅大的腦電波)腦電波。

  身體狀態:較難被喚醒

  持續時間:20分鐘。

  第三階段:腦電波:腦電波變慢,波幅變大,出現△波,有時會有“睡眠錠”波。

  身體狀態:更難喚醒

  持續時間:40分鐘。

  第四階段:腦電波:出現更大、更慢的△波

  身體狀態:深度睡眠,個體肌肉近一步放鬆,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夢遊、夢囈、尿床等發生在此。更大更慢的純△波,睡眠者很難被喚醒。

  持續狀態:越來越短

  快速眼動睡眠(REM):腦電波:在此時,個體在清醒狀態時的腦電活動很相似,△波消失,高頻率、低波幅的腦電波出現。

  身體狀態:睡眠者的眼球開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動,而且通常伴隨著夢境。

  持續時間:第一次出現10分鐘,以後逐漸增加。越來越長。

  總之,睡眠的週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外加一個快速眼動階段。每個週期一直持續90分鐘,每晚會重複幾次。深度睡眠的時間在前半夜多於後半夜。大多數的快速眼動睡眠發生於睡眠的後期,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第一次快速眼動睡眠發生於睡眠的後期,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第一次快速眼動睡眠大約持續10分鐘,而最後一次則長達1小時。

  睡眠的功能理論:

  Ⅰ 功能恢復理論: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和恢復

  減少睡眠並沒有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這種發現沒有支援以上理論。

  Ⅱ 生態理論:動物睡眠的目的是要減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

  Ⅲ 精神分析的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是通向潛意識的最可靠的路徑。或者說,夢是被壓抑的潛意識衝動和願望以改變的形式出現在意識中,這些衝動和願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Ⅳ 生理學的觀點:霍布森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這些活動是為了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

  Ⅴ 認知觀點:夢擔負著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依然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稱為夢境。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義

  定義:意識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

  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

  (1)、選擇功能。(2)、保持功能。(3)、調節和監督功能。

  3.注意的種類

  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三)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

  1.注意的生理機制

  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異性所引起的一種複雜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異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異性,朝向反射也不會發生了。它是最初級的生理機制。

  腦幹網狀結構

  邊緣系統:被稱為注意神經元

  大腦皮層的功能:主要通過大腦額葉對資訊進行選擇功能實現的。

  2.注意的外部表現

  人們在集中注意時,常常伴隨著一些特有的生理變化和表情動作。其外部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適應性動作。

  (2)、無關運動的停止。

  (3)、呼吸的變化。

  (四)注意的品質

  1.注意廣度(數量)

  2.注意穩定性(時間)

  3.注意分配(幾種專案)

  4.注意轉移(靈活性)

  5、注意的緊張性(強度)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後期選擇理論

  提出者:多伊奇

  主要觀點:所有輸入資訊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因而對資訊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

  多階段選擇理論:提出者:約翰斯頓

  主要觀點: 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

  其中本理論的兩個假設是:1,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2,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的任務要求。

  2.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1)過濾器理論:

  提出者:布羅德本特

  主要觀點:神經系統在加工資訊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資訊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部分資訊可以通過這個機制,接受進一步加工;而其他資訊被阻斷在他的外面,而完全喪失(分耳實驗否認)。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Broadbent , 1958)於1958年提出的一個教早的注意理論模型。他做了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如給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兩個數字,(如左耳:6 3 7,右耳:8 4 1 )速度是每秒鐘2個數字,然後讓其再現。發現被試用兩種方式再現:(1)以左右耳分別再現,如6 3 7,8 4 1 ;(2)按雙耳同時接受資訊的順序成對再現,如6 8;3 4;7 1(也可能是其他配對)。前一方式的正確率是65%,後一方式的正確率是20%。如果不事先要求,多數被試採用第一種方式。由此,布羅德本特提出,來自外界的資訊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經系統高階中樞的加工能力極其有限,會出現“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選擇一些資訊進入高階分析階段,而其餘資訊可能暫存於某種記憶中,然後迅速衰退。通過過濾器的資訊則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儲存。這一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Cherry(1953)應用追隨耳實驗支援了該理論。

  (2)衰減理論

  提出者:特瑞斯曼

  主要觀點:(現象:研究發現非追隨耳的資訊仍然能得到加工)→當資訊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資訊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啟用域限是不同的。

  過濾器與衰減理論的共同之處:①主張人的資訊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資訊的選擇發生在對資訊的充分加工之前。

  (雞尾酒會現象):當資訊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資訊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認知資源理論:

  提出者:卡尼曼

  主要觀點:注意可以看作一組對刺激進行歸類和識別的認知資源或認知能力。這些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隨刺激的複雜度佔用相應的資源。當資源完全被佔時,新刺激不能得到加工。

  (4)雙加工理論:

  提出者:謝夫林

  主要觀點:在注意的認知資源分配的理論基礎上,謝夫林等人(Shifrin et al ,1977)進一步提出了注意的雙加工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參與;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並且在經過大量的練習後,可能轉變為自動加工。在兩個同時進行的作業中,至少有一個作業包含自動化加工,兩個作業才能順利進行。但是,兩個控制性加工的作業則難以順利進行,因為兩者都需要應用認知資源。這也是注意分配的條件。

資訊, 筆記, 心理學, 理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