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影子銀行之辯?

“截至10月末信託規模已達6.58萬億。”11月25日,銀監會非銀部副主任閔路浩在中信信託舉辦的信託財富管理論壇上透露。

伴隨著信託規模狂增的同時,對於信託是否是影子銀行的爭論也愈加火熱。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將信託納入影子銀行體系,提示若干風險,並稱影子銀行可能會成為中國的“次貸危機”。

中國銀監會認為,對 信託公司 、消費金融公司等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不認同將這些非金融類機構納入到“影子銀行”的範疇。

在市場人士熱議信託規模以及影子銀行風險之時,隨著信託淨資本管理辦法與證監會鬆綁資產管理政策的出臺,信託公司也紛紛推出業務轉型。

爭議信託影子銀行身份

在2012年一季度之後,中國信託協會公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2年3月末,信託規模達到了5.3萬億。不少市場人士直言,用不了太長時間,信託就會超越保險資產規模躍居到金融機構規模的第二位。

“在2012年1-10月份之後,中國的信託業資產規模達到了6.58萬億。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財富增量不斷提高,富裕人群也逐步增多,這為信託行業提供了持久的增長動力。”閔路浩11月25日透露的資料證實了此前市場人士的判斷。

剛剛過了7個月的時間,信託業資產規模就新增了近1.3萬億,資產規模直逼9月末保險業資產規模6.89萬億。在此過程中,銀信產品、基礎設施產品、房地產信託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信託業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很多研究機構都認為其擴大了影子銀行在中國的規模,並且其中的風險也正在積聚。而近期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影子銀行報告,又引起了國內市場人士對影子銀行的熱議。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影子銀行的快速膨脹,也與銀行應對監管下的業務創新有關。貸款額度和存貸比上限制約了銀行直接進行信貸擴張的空間,這促使銀行將貸款證券化或者將其轉移到表外。

從央行公佈的社會融資總額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貸款佔比出現減緩,而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承兌匯票等表外融資規模卻出現了較快增長。

在測算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的同時,研究機構以及學者都在推測影子銀行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會是中國的次貸危機嗎?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中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與美國有別,風險較為可控。美國金融產品經過多次包裝衍生後槓桿率高,危機時對金融市場流動性的衝擊是致命的。而國內影子銀行體系主要參與者為非金融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槓桿率低,且大多在監管範圍之內。

在影子銀行規模構成中,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銀信理財產品是我國影子銀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而信託投資公司被認為是最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機構。

一位監管人士則認為,從2007年信託快速發展以來,銀監會已經頒佈和制定了相關法規,在銀信合作發展過程中,監管機構下發了相關指導檔案。在房地產信託高速發展的同時,監管機構依然下發檔案提示風險。在信託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監管機構則是制定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

在年初銀監會發布的年報中,銀監會則認為,信託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不在“影子銀行”的範疇之中。

向財富管理市場進軍

在信託規模增長迅速的同時,信託公司的高管們也正在不斷思考著信託公司如何轉型,才能夠帶來更好的發展。

與此同時,銀監會相繼釋出了《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關於規範信託產品營銷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規範檔案,也間接地加速了信託公司轉型的步伐。

閔路浩提道,目前,信託業初步走上了一條規範、穩健、可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十二五”期間,信託公司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要求信託公司加快調整信託業務結構,進一步推進純融資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信託公司需要履行固有的使命,共同挖掘信託本源,努力提升自身經營能力、管理財產的能力。

11月25日,在管理資產規模連續幾年排名行業第一的中信信託,正式釋出全新的財富管理品牌——“信惠財富”,推動公司新的戰略升級,全面進入財富管理市場,同時在全國啟動五家財富管理中心。

目前,已經有部分信託公司轉向資產管理市場,但是在2012年,證監會已經對資產管理市場密集地出臺了一系列新政,而主題則是“放松管制”,旨在給其他金融同業資產管理業務進行鬆綁,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進入資產管理市場之後勢必會給信託公司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則撰文指出,在資產管理市場政策鬆綁之後,信託公司面臨更多的競爭壓力。但是信託卻擁有著制度優勢以及先發優勢,而在資產管理時代,信託真正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但是,信託公司也面臨著信託產品和能力的不平衡。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