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妥協的父母更易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現如今出現了很多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反而誤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麼,父母要警惕自己有沒有“好心辦壞事”。接下來看,家庭不正確教育“好心辦壞事”!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為對孩子太好,這也不許那也不許,怕出危險,怕生事端,但偏偏是這些好心辦壞事和過分的溺愛,這種一廂情願的父母的“好心”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壞事兒”。那麼,父母要警惕自己哪些方面會“好心辦壞事“呢?

  “好心辦壞事”1:害怕孩子之間的小爭搶

  案例:陳規帶著妻兒回老家,當大人們一起聊天敘舊時,兒子也和小夥伴們玩成一片了。可不一會兒,院子外就傳來兒子的哭聲。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傢伙是因為和別人爭玩具給鬧的。陳規妻子邊哄邊說:“他們是野慣了的孩子,你怎麼能和人家搶東西呢?”

  點評: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常常會叮囑:別和人家搶。因為他們都想做一個有教養的家長,希望孩子不去搶;另一方面則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 退一 步海闊天空。實際上,懂得爭搶是人性的一種本能,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引導。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屬於自己的不妨爭回來,自己喜歡的不妨去爭取,但不能不擇手 段。如果孩子連爭搶的本能都不具備,連爭搶的勇氣都沒有,長大以後,面對競爭,誰又會去幫他爭取呢?

  “好心辦壞事”2:對孩子的行為過分擔心

  案例:有個朋友的妻子,為了方便給樓頂上的花草澆水,她在樓臺旁邊搭了個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這個小木凳上澆水。一次,她剛提上水準備上凳子澆花,卻發現4歲的女兒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這可嚇壞了母親:“哇,孩子快下來!”

  點評:中國式的教育是家長處處呵護、擔心孩子受一點傷,結果使孩子弱不禁風,遇到困難時總是一臉的沮喪,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你連爬上一張矮凳子這樣的主動權都不交給她,那麼以後她做什麼都是戰戰兢兢。

  “好心辦壞事”3:過分強調“贏”的觀念

  案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歲多的兒子一塊下跳棋。徐航不經意的一步棋,讓勝利已成定局。這時候,兒子可不樂意了,看到小傢伙哭喪著臉,徐航才回過神來:“哦哦,我下錯了應該是放這裡的。”隨著他的悔棋,戰局馬上改觀,兒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點評:在每次孩子們有比賽時,最激動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會參與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賽,例如幫他們鑽空子,幫他們出主意,提 醒他 們正確答案……事實上,父母對輸贏觀念的強調,更容易讓孩子處在輸不得的處境之中,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把成功看得過重,從而讓心理變得脆弱。

  “好心辦壞事”4:立即滿足孩子的願望

  案例:清晨,媽媽走進房間:“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說著,媽媽拿起一件綠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黃的。”“好,好,穿黃色的。”“兵 兵, 穿運動鞋。”“我不穿,要那雙會發光的。”“好,好,穿發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爺爺,好嗎?”“不,我要去兒童樂園。”“好,好,去兒童樂園。”

  點評: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更有很多父母通過對孩子察言觀色來了解其願望,並立即給予百分之百的滿足。這會使孩子從童年時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 求 感,更不會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爭取到。所以,如果對孩子的願望一流露,就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就會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好心辦壞事”5:“主動”幫他分辨是非

  案例:劉君的兒子和一個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來說,家裡只有一個蘋果了,給誰吃?按照劉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兒子小,這蘋果應該讓給小弟弟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劉君的兒子卻說,把蘋果分成兩半,我要小半兒的,弟弟要大半的。這真讓所有大人大跌眼鏡。

  點評:主動幫孩子分辨是非,聽起來是件好事。但你這麼主動地幫助孩子辨別是非,跨過一些挫折的門檻,已經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了,這樣只會束縛他自己的思維。

  “好心辦壞事”6:隨意洩露孩子的個人隱私

  案例:徐蕾和鄰居街坊聊天時,媽媽們都說著各自小孩子的樂事趣聞。徐蕾也無意中說道:“我家佳佳呀,都7歲了,前幾天還讓我們房間‘發大水’了。”這事後來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讓佳佳好長時間都悶悶不樂。

  點評:如果你與鄰居私下談論你5歲的兒子夜晚睡覺還離不開奶嘴,孩子知道後自尊心會大受傷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訴說他8歲的孩子還尿床,這種 揭短 行為會使兒子對父親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個人,即使一個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領域,父母也不能隨意干涉,大人應予以尊重,千萬別向外人揭短。

  “好心辦壞事”7:飯桌上的妥協者

  案例:“開飯嘍!”聽到媽媽的聲音,思思從自己的房間跑了出來,一看是青椒炒肉絲加西紅柿蛋湯就噘起了嘴:“又是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飯。”“好,好,我這就去幫你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