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既有錦繡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如何省心省力的禮佛五臺山,合理安排路線很重要,經過一番研究,終於摸索出二天禮佛行程,基本不走回頭路,與大家分享一下。
五臺山寺廟圖:
禮佛第一天線路:菩薩頂-廣宗寺-原照寺-顯通寺-塔院寺-五爺廟-廣仁寺-黛螺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臺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也是清朝的皇廟,五臺佛國的龍頭寺院,康熙大帝5次朝拜五臺山、乾隆皇帝六次朝禮五臺山均在此居住,因此成為康熙乾隆兩帝的行宮。菩薩頂的建築佈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佈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傳說中文殊菩薩在這裡顯現真身過,所以又名真容院。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佈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
菩薩頂山門外四柱三門的木牌水樓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
菩薩頂後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
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
廣宗寺:
圓照寺:
顯通寺: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佔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問,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塔院寺:寺內大白塔是阿尼哥白塔,為釋迦摩尼的真身舍利塔,存在時間早於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大的靈蹟之一。
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由於山西十年九汗,古代人們急盼下雨甘露,因此求雨成為當地的重要習俗,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在五爺廟許願的人越來越多,這裡交通便利,寺院位置好就成為香火最旺的寺廟。
廣仁寺:
黛螺頂:
禮佛第二天線路:殊像寺-文殊院-普化寺-南山寺-佑國寺-觀音洞-地藏洞-華嚴洞-善財洞-鎮海寺-白雲寺-佛母洞-南禪寺。
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第二天的自駕行程就以四大菩薩道場、五大古洞探源來安排。文殊菩薩是智慧菩薩,也是眾菩薩之首,據華嚴經記載,除了文殊菩薩之外,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也源自五臺山而前往其它的三個佛教名山弘楊佛法、普度眾生。
殊像寺:傳說中文殊菩薩顯示真容的寺院。殊像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候寺並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五臺山著名寺院。
文殊院: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觀存寺宇系民國年間重建。這裡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牆、墀頭角柱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南山寺:依山而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該寺創建於元代,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從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級石臺階。臺階盡頭的高臺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樓,長十二點八米,寬一點六米,高約九米。牌樓下有三個門洞,上分三層樓頭,一層比一層內縮,居中的樓頭最高,兩側配以對稱的分層次的四個樓頭。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鐘樓。鐘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
佑國寺: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五臺山山一絕。不過因為年代的久遠,好多已經風化,甚為可惜。
觀音洞: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和救苦救難。
地藏洞:
華嚴洞:五臺山五大古洞中最大的洞穴,相傳為四大菩薩相聚的地方,華嚴經乃五臺山的開山大經,也是佛教中的經中之王,華嚴經從五臺山開山之日就成為五臺山的鎮山之經。
善財洞: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分上下兩院,相距約百米,下院是主寺,上院處在懸崖絕壁上,懸崖上有石洞稱善財洞,當地僧眾認為這是善財童子修煉養性之地,因此被人們稱之為臺上聖蹟。
鎮海寺:
白雲寺:
佛母洞:又稱千佛洞,位於南臺東南的山脈。從臺懷寺廟集群區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雲寺,轉向西入溝登山路五里,爬山近千級臺階就到了千佛洞。按照佛家的說法,“佛母重生”能夠洗掉以往所犯的“罪過”,獲得“新生、千佛洞的這個“佛母洞”,是佛教信徒,特別是蒙藏佛教信徒和海外佛教信徒朝拜五臺山的必到之地。
南禪寺:是我國現存建築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位於山西省五臺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里,前往此寺交通極為不便,更無遊人前往參觀,現在只有一個村民在管理,不建議前往。
最後用禮佛三支香,有願必自成來結束此文。
心誠則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