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怎麼學習英語?

學習英語,很難說有什麼萬能的訣竅。但是,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有以下幾點學習者應該自覺地試一試。第一,初學者詞彙量很少,每個單詞都是獨立的、新鮮的,還看不出什麼規律,談不上構詞規則等。這時,就是靠記憶,沒有什麼道理。不要去問為什麼“桌子”叫“table”之類的問題,記住就是了。學到700—1000個詞時,學習者自己就開始注意規律性的東西了。諸如以—ly結尾的多是副詞。這就是構詞法。這時,自覺地學習一點構詞法(也無非是知道哪些前綴和哪些後綴是最常用的)是有益處的。構詞法也是參考性的,有規則,也有例外。但是,一旦懂了一些基本構詞方法,英語的詞形就不再是“天下大亂”的樣子,而是有一定規律的。

第二,突擊記憶。必要時,突擊記憶一批詞彙是可行的。就是在幾天之內,每天強行記憶80—120個詞,邊讀音,邊拼寫,邊記詞義。隔兩個小時,重複一次,強行背下來。這種方法,記得快忘得也快。但不必擔心,再次見面時,也似曾相識,會比“陌生人”好些。有時一批詞彙,可以突擊兩次或三次,忘掉的比率越來越小。但請注意,突擊記憶的詞彙充其量也就是認知詞彙,是被動的,只知其詞義,拼寫和用法可能都不太熟悉。學任何詞,都是先學會認知,過一段時間才學會使用,這是個必然的過程。有些認知詞彙,永遠也進入不了使用的階段。我們學習古漢語時就有類似的情況。學習十幾篇古文之後,我們開始有能力讀懂其他類似的古文篇章,但我們自己不會用古文寫文章,還是隻寫白話文。但是,突擊記憶單詞不是最好的辦法,不要常用,更不要只用這種辦法。偶爾用用,是可以的。因為,詞很少“獨處”,一個詞總是要與其他詞連在一起。漢語的“進”字,單獨講起來是“往前移、往裡進”,但它能構成51個詞組,各有其特殊意義和用法,諸如“進見”、“進貢”、“進士”、“進位”、“進香”、“進言”等。英語詞彙更是如此,其固定搭配相當嚴格(見下文)。第三,學習詞彙要與其搭配一起學。搭配是指一個詞與某些詞連用,而不能與其他詞連用。“看書”只能說read a book,不能說see a book;“看朋友”可以說see a friend, visit a friend,而不能說look at a friend。其實,這種搭配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語法搭配;一種是詞彙搭配。前面幾個例子都屬於詞彙搭配,就是平時說的“用詞不當”的毛病。再如:“接電話”不能說receive the telephone,而要說answer the telephone;“添了幾件新衣服”中的“添”不能用add,而要用buy或get(some new clothes)。語法搭配是一些語法關係的固定表達方式。我們說“感謝你的幫助”用Thank you for your help,而“恭喜你成功了”就用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success。再如,insist後面用on doing something;succeed後面用in doing something等。似乎可以這樣講,語法搭配相對來說比詞彙搭配要少一些。英語中的詞彙搭配是大量的。英語的動詞與名詞的搭配,形容詞與名詞的搭配(a pretty girl, a handsome young man),動詞與介詞的搭配等都十分講究,不能隨隨便便地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詞彙不要孤立地學,要與它的搭配一起學。例如,學習了develop a habit是“形成習慣”的意思,把它作為一個單位學到手,以後再學習還可以說form a habit,acquire a habit,cultivate a habit,都是“養成習慣”。總之,學習一個詞時,要注意同時學習它的語法搭配和詞彙搭配。第四,在語境中學習詞彙。強行記憶不是惟一的學習詞彙的辦法,不能單靠它來學習外語。要想真正掌握一個詞,離開語境是不行的。也就是說,要結合詞的上下文,它出現的前後環境,來徹底認識一個詞在這種語言的形式變化和功能體現。舉幾個例子:我們觀察到When do you have breakfast? 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We had a big breakfast this morning. 這簡單的三句話,可以概括出三條重要規則:1)三餐之前,可以不加冠詞;2)三餐之前可以用物主代詞;3)三餐之前有形容詞時可以加不定冠詞。有這三條在手,就算你會用breakfast,lunch,dinner等詞彙;沒有這三條,那就停留在認知階段(只知道詞義)。在語境中學習詞彙,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時認真研究幾篇優秀文章,一句一句地去體會其中文字使用的方法,感受文字的優美。這就是平常說的上“精讀”課的辦法。除了教師幫助你分析課文,你在課外閱讀時也可以去做類似的工作。發現一篇好文章,乾脆在它身上花上幾個小時,細細地琢磨一番。初學者,會注意動詞詞組(look down upon, see through, shake off something)、特殊搭配(burst into laughter, on the side)等,中級和高級學習者則開始注意文字的表達力。許多諺語的文字就是美,又有哲理味道,對增加語感大有好處,例如:Haste makes waste; Beauty is skin deep; Don’t count your chicken before they are hatched。更有些名言能流傳下來,與其語言美有關。美國曆史上一位總統曾說過: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You can fool som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文字簡煉,表達的哲理深刻。周總理逝世後,全世界都陷於悲痛之中。外刊上有這麼一句箴言:Never before have so many owed so much to so few!(直譯: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的人欠下這麼多!)類似這樣的名言,讓人學習起來回味無窮。只是精讀少量文章是不夠的,還要大量閱讀原著(出自本族人手筆的文字),這叫“泛讀”。泛讀的材料不怕容易。容易才能快讀、多讀,不用過多地查詞典,閱讀的興趣就能持續幾個小時。大量閱讀是為了:1)在多種語境下觀察、體驗已經學過的詞的各種體現;2)學習已知詞彙的新的詞義(許多詞是多義的);3)學習靠上下文猜出生詞的大概意思。大量閱讀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許多奇妙的語感來自閱讀。第一次能用英語讀懂外國人寫的故事時,其喜悅心情難以形容。只有在“泛讀”之中,你才能忘掉你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在讀書,你已經沉浸在攝取的信息之中。這時,信息與語言被同時吸收了,你也在不知不覺間就學到了語言。用這種辦法增加的語感就不會忘記的。還應該指出,閱讀的精與泛,是人為的,你想精就精,想泛就泛,以時間、情緒、文章內容等因素而定。其實,更多的情況下,是精中有泛,泛中有精。泛讀一篇故事或散文時,突然發現幾行字十分優美,不妨停下來,把它多讀幾遍,背誦下來,也是收穫。背一些名篇名句,是很有必要的。中國學者常鼓勵人們熟背唐詩三百首,自然也就學會作詩了。已故的許國璋先生就主張英語學生背誦好文章、好劇本、名家名言、諺語典故等。他說:“背得多了,自然就會舉一反三。一句都不會,講舉一反三是騙人的。”第五,學習詞彙要會查詞典。學會使用詞典是學習任何語言必不可少的技能。一般來講,詞典上提供的有關詞彙的信息最準確、最全面,比較大的學習詞典,上面有不少例句和短語。初學者應多使用雙解詞典,一個外文單詞,用漢語解釋意思,有的詞典例句常有譯文。初學者喜歡用學生詞典,即小型詞典,例如只收錄5000—8000詞的詞典。小詞典查起來方便,找個詞或詞組容易。但隨著外語水平的提高,小詞典的詞就不夠用了。所用的詞典也越來越大,人名、地名等百科知識信息也增加了。當然,這麼大的詞典使用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熟悉各種詞典的排版方式、內容編排、各種符號和標記,都是查詞典時有用的技能。有關詞典的知識內容很多,各種詞典有所不同,這裡不一一贅述。必須指出的是,學習到一定的階段,比如達到2500個詞彙之後,就應該開始用單語詞典,即用英語來解釋英語詞的詞典(即英語詞典)。走出這一步是不容易的,但這是關鍵的一步,是引人入勝的一步,會把學習者帶入一個嶄新的天地。你會發現,漢語的解釋雖然容易,但不如英語解釋確切;有些詞義用漢語羅嗦半天仍然不清楚;英語解釋不僅準確,而且便於瞭解詞彙的用法。剛剛使用英英詞典時,往往在解釋中又遇到了生詞,為了知道一個詞,常常要查好幾個詞。不耐煩時,把英語詞典一拋,順手把英漢詞典拿來,一下解決問題。千萬不要這樣。可以這樣說:搞精讀的時候,用英英詞典;搞泛讀的時候,用英漢詞典。千萬不要百分之百地用英漢詞典。那樣是學不到詞彙的,也是學不到英語的。第六,懂一點構詞法。初學者對構詞法還沒有什麼感覺。學過1000詞之後,就應該開始考慮構詞的規律問題。教師上課時常常講幾條構詞法;教科書上也常附錄著詞的常見前綴和後綴;有些詞典上也附錄著有關詞彙的知識。這些都可以參考。應該說,詞彙量越大,對詞彙構成規律的認識越深刻,學習新詞就越容易。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