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禮儀修養》對大學生道德品質塑造的影響?

大學開展大學生的禮儀與修養教育能夠提高其禮儀修養,禮儀習慣的培養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從知識到文化的一個社會進步的過程,同時強化禮儀教育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禮儀知識的學以致用,推動校園禮儀文化的發展[1]。

當代大學生的禮儀現狀。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應該具有良好的禮儀修養。但是在大學校園裡,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文明、不禮貌醜陋、粗俗的現象。比如上課不注重儀容,男生留長髮,夏天穿拖鞋背心進教學樓,上課遲到不打報告擅自進入教室,不尊重教師,對於教師的批評反脣相譏,甚至辱罵教師等等;食堂就餐時不自覺排隊,食堂擁擠、無序,就餐不文明,就坐時坐相不雅,不主動將餐具放置到規定位置;宿舍衛生狀況很差,有些學生不遵守作息時間,在宿舍通宵上網玩遊戲,嚴重影響其他同學的休息,同學之間出現問題不能和平解決,有打罵現象發生;在校園裡張口罵人、隨地吐痰、不愛護公共設施等。而在這些現象中,首先是大學生人際關係存在較大的問題。有部分同學很難融入校園生活,如在組織集體活動要求學生自由分組行動時,出現部分學生單獨行動,沒有辦法找到其他同學組成團隊。其次是欠缺必要的職業禮儀,比如沒有時間觀念,求職時面試遲到,求職服飾不適當等,都影響了大學生求職的成功率[2]。

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僅有鼓起來的錢袋,而沒有文明的禮儀,仍然是個富而不仁的窮人。可見,禮儀修養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是多麼的重要,禮儀體現一個人的修善、體現一個民族的素質、認識的擁有量,一個人的禮儀修養水平,能使其行為舉止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有助於人們獲得交往活動的成功。

禮儀在實施的過程中,包含施禮者與受禮者的雙向情感交流、互動、充滿著人情味,這種人情味最主要體現在施禮者與受禮者之間的互相尊重。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統的尊重主要強調對上級、長輩的尊重,對身份、地位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內涵比較窄。正因為如此,禮儀在古代一直只是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種禮儀方式失去了其社會基礎。

現代我們對於禮儀的認識,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尊重的觀點,對人的普遍尊重,包括對人的個性、地們、歷史、外貌、性別、選擇等的尊重。這是一種尊重的呼喚,情感互支。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敬。”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尊重禮儀的基本信條。而要對人表示尊重,就必須約束自己,只有約束自己的個性,約束自己的要求,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考慮對方的需求和願望,對能理解、體諒別人,最終達到尊重他的人目的。孔老夫子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是的,“尊重”是禮儀的核心和基礎,沒有尊重就沒有禮儀。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不論什麼國家、民族、地區,不論哪個時間、場所,各種各樣的禮儀形式都體現著“尊重”的精神。尊重上級是天職,尊重下級是美德,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客人是常識,尊重對手是風度,尊重所有的是教養。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禮儀的感情基礎,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古人云:“禮者敬人也“敬人者人皆敬之,愛人者人皆愛之。”所以說禮儀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也是“上層”人士一套隱形華服[3]。

禮儀修養有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進行廣泛、深刻、正確的社會交往,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學生在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各種人的相互交往中,可以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增進思想交流,產生相互之間的友愛之情,依戀之情,歡悅之情,並從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愉快地適應環境,心情舒暢地學習、工作、生活。相反,如果缺乏交往或是交往當中出現障礙,就會出現感到孤獨、焦躁、緊張、憂傷、恐懼等一系列心理現象。心理健康還會影響生理健康,經常處於焦慮、憂鬱、生氣狀態下的人對生理健康十分不利。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生理上的疲勞和痛苦。為了使心理和生理獲得一種良好、健康的狀態,大學生需要進行正確的交往,並不斷加強禮儀修養。

禮儀修養有助於大學生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各業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比照系當中,用他人的能力學識和行為作為參照,冷靜地剖析自己,瞭解自己才能的高低,調整自己的行為取向;只有在普遍的交往當中,才能瞭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激發大學生追求新知識,追求全面發展的熱情,並將這種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交往,還會吸取社會經驗,用寬泛的知識豐富自己,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使自己的天賦條件、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更加和諧地統一起來,從而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增強競爭能力[4]。

禮儀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交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在提高人們自身修養,規範人們的言行,調節人際關係,提高其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方面,其作用是巨大的。而且禮儀教育給予大學生的心理方面的調適作用不單單是理論方面的闡述,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技巧指導或技能訓練,使青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其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

有助於拋卻自卑,增強自信。良好的儀容儀表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自信、積極進取的生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禮儀教育中的儀表禮儀部分從儀容儀表的修飾到著裝打扮,從服裝色彩的搭配到小飾品的點綴,於細微處指導學生如何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使其在交際中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照此而行,久而久之,講究儀表美將不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更多的是能使人不斷地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振奮,這時內心的愉悅與外在的美和諧統一起來,自卑心和羞怯心會逐漸消失,自信心會相應增強。

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會的人。由於青年學生來自不同環境、家庭,個體行為之間存在差異是難免的。禮儀教育從日常生活、社交場合等不同方面指導學生,使其理解並掌握如何具有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談吐、瀟灑的風度,從簡單的坐姿、站姿到朋友間的親切問候,從端茶倒酒到國際間的迎來送往,於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一種與人交往的快樂,從而積澱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素質。

有助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禮儀交往中的總原則是自信、謙虛、尊重、理解、寬容、熱情、關心、真誠、守信,禮儀教育在這個總原則下指導學生學會怎樣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從而能動地適應社會環境。僅以交談為例,如何與陌生人交談,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交談,婚宴上怎樣說,壽宴上怎樣說,探病時怎樣說,喪禮上又該怎樣說,怎樣讚美別人,怎樣批評別人,,種種技巧,使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下,面對不同的對象,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處理好自已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從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5]。

有助於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現代交際禮儀學屬於一種新興學科,又因為它與多種學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所以也可稱之為邊緣學科。高校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現代交際禮儀知識,有助於優化知識結構,拓寬視野,綜合、全面地進行文理滲透,並不斷深化學科知識。

有助於培養合格的複合性人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要求高校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不斷研究新情況,掌握新特點,解決新問題,向培養複合型人才發展。而無論哪一類複合人才,也無論在黨政部門工作還是於企業供職,或者到學校任教,更無論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還是鍾情於自然科學的探索,現代交際禮儀都是必不可少。

有助於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道德觀,摒棄落後、消極、腐朽的道德觀。發揚忠誠、正直、守信、勇敢、熱忱、謙虛、謹慎、克己、勤勞、儉樸等傳統美德;堅持和弘揚以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摒棄那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利己主義和唯利是圖等腐朽道德。這樣才能在社會交往中顯現出較高的禮儀修養程度和水平;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匯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流;才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材。

有助於學習社會主義的道德準則,並且用這些準則嚴以律己,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修養的完整性,關鍵是內在的道德品質修養,並不是指注重服飾、神態的外部表象。不可否認,服飾的選擇、神態的表象的確是禮儀修養的一個方面,但是,若不注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缺乏內在的道德風尚和文明的禮儀風貌,其外部表象再美,也不會真正得到別人的欣賞和尊敬,甚至於會給人以虛假的印象。

有助於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大學生要努力學習禮儀知識,瞭解和掌握社會對人們在禮儀方面的基本要求,用禮儀的理論武裝頭腦。主要是要學生認識到按禮儀辦事的必要性及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認識到個人在參加社會生活時在言行上所應當遵循的“規矩”,以免在工作、學習等日常事務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和障礙。提高認識,是加強禮儀修養的起點。這就要求學生工作者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禮儀知識的教育,營造禮儀的環境和氛圍。

有助於明辨是非,自覺自省。在交往禮儀中,有的真誠,有的虛偽。明辨是非,不僅要求識別虛假的禮儀和非禮現象,而且還要正確對待舊社會遺留下的、已不符合當今社會要求的一些禮儀現象,譬如應教育大學生堅決抵制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現象。自覺自省是由禮儀修養的特點決定的。眾所周知,禮儀修養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外部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少的。開展學校禮儀與修養課程,對當代大學生也是適用的。

注重實踐,非禮莫行。人的認識來源於實踐,認識正確與否,只能用實踐來檢驗。因此,大學生需要學習禮儀與修養。

參考文獻:

[1]李霞.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禮儀教育[J].《經濟師》2009年第10期

[2]石磊.關於加強大學生禮儀學習與修養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3年8月(上).210

[3]劉海英.論禮儀修養的重要性[J].人文論壇

[4]林書媛.論禮儀修養與大學生成才的相互關係及其作用[J].遼寧廠播電視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04年第3期(總第92期)

[5]方敏.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2年4月第14卷第2期

[6]林秉賢.社會心理學[M].群眾出版社,1978.13.

[7]舒安娜.現代交際禮儀學[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