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遊攝影團為您講述印度的歷史?

Tags: 印度, 歷史, 種姓,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發祥地之一,是個宗教氛圍很濃的國家。在印度的大小城鎮,到處可以看到印度教廟、佛廟、清真寺、錫克教廟密佈如林,街上來往的人群中有額上畫有一個黃粉圓點的印度教徒,頭戴小帽的伊斯蘭教徒,身穿白衣的基督教修女……人以宗教劃群,物以宗教定性。與印度人交談,他們常會問你:“你信什麼教?”如果你回答不信任何教時,對方一定會很驚訝,表示不可理解,好象你是外星人一樣。印度人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因此幾乎人人信仰宗教,在大多數的中國人眼裡,印度是“西天佛國”,佛教應是第一大教,因為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專門到印度來取經的,其實,這是人誤解或是錯覺,佛教不是印度的國教印度第一大教是印度教,是印度傳統宗教,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

自古到今,曾經有三個宗教成為過印度的國教,這就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其實這與印度古代的朝代更迭有關聯。印度歷史上的三個著名朝代成就了以上三種宗教在印度的地位。說印度歷史,一定會提到3個著名的王朝:孔雀王朝、芨多王朝、莫臥兒王朝。這三個王朝對印度的文化傳統有很大的影響:孔雀王朝盛行佛教文化,芨多王朝盛行印度教文化,而莫臥兒王朝則是伊斯蘭教文化,他們各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人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率領下侵入西印度。公元前317年,出身孔雀家族的陀羅芨多的孫子阿育王是印度歷史上的一代名主,他大力提倡保護佛教,在霸業成後,發佈很多詔赦,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的佛塔。勸告人們皈依佛教,使佛教聲勢大掙,更傳播到了印度之外,也傳到了中國。

芨多王朝是印度人創建的另一個大帝國,創立於公元3世紀,前後100多年,幾乎統一了全印度,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它政治比較開明,經濟也繁榮,這個時期被稱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宗教、哲學、戲劇、詩歌、藝術及天文學、數學等科學技術方面都呈現繁榮的局面,這時也是印度正統的文化——印度教的全盛期,它產生了大小各18部的《往世書》,它們是印度宗教和哲學的總寶庫。中國東晉時期的發顯和尚去天竺取經(公元399-414)後撰寫的《佛國記》中描述的所見所聞正是芨多王朝的太平盛世。

莫臥兒王朝(公元1526-1857)是蒙古人建立的。雖然伊斯蘭教曾經被定為國教,但是阿克巴大帝倡導各教歸一,召集全國各教的代表開會,制定法律,允許信仰自由。此時,不同民族和教派得到的統一,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國家之一,在阿克巴大帝寬容的統治下,牢固地奠定了印度全國文化的基礎,印度教文化的伊斯蘭教文化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時,相互深刻的影響著對方,印度許多著名建築和繪畫作品誕生在這個時期。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三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製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製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僱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製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製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製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製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製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製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衝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原作者: 行行攝色出國旅遊團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