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答案可以到文匯南師大考研網查看)
1.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次試驗。有個年輕記者曾經問他為什麼遭遇這麼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A.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
B.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
D.認識中所獲得的真理
2.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A.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B.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比自然規律更易於認識的規律
D.不具有重複性的客觀規律
3.社會生產是連續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重複的生產就是再生產,每次經濟危機發生期間總有許多企業或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那些因產品積壓而倒閉的企業主要是由於無法實現其生產過程中的
A.實物補償
B.價值補償
C.增殖補償
D.勞動補償
4.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生的原因,有利於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A.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鬥爭
B.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C.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5.192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十四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20多年的實踐,黨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有了新的科學定位,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A.決定性作用
B.基礎性作用
C.輔助性作用
D.補充性作用
6.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得到不斷推進。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A.按黨派分配名額
B.按單位分配名額
C.實行差額選舉
D.實行等額選舉
7.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據是。
A.我國社會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
B.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勞分配的補充
C.生產要素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D.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8.文化強則中國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其關鍵是
A.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B.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C.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D.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9.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他在該刊發刊詞中宣稱,“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此時陳獨秀把主要注意力傾注于思想變革的原因是
A.他認為批評時政不利於改造青年思想
B.他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產生了懷疑
C.他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
D.他認定改造國民性是政治變革的前提
10.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新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究其原因,是由於新三民主義的政綱
A.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
B.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向北洋軍閥
C.體現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
D.把民主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
11.1930年1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寫道:“我所說的中國趕明高潮快要到來,絕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洋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段話是針對當時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
A.“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主張
B.“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C.“在全國範圍內先爭取群眾後建設政權”的理論
D.“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的設想
12.中共七大政治報告指出:“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這段話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的
A.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B.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作風
C.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
D.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其中,公平正義是
A.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B.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C.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D.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14.近年來,從“彭宇案”掀起的軒然大波,到“扶老被誣傷老,好人敗訴賠錢”等事件的一再發生,使歷來推崇“助人為樂”的國人遭遇了嚴重的道德考驗。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的正式實施,填補了國內公民救助行為立法的空白。為此,有媒體撰文《“好人法”釋放道德正能力》,認為該規定無疑會釋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力,對社會的淨化不無益處。法律之所以釋放道德正能量,是因為
A.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B.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C.法律是道德的歸宿
D.法律是道德的支撐
15.黨群關係,關乎黨和國家的存亡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中共中央部署並在全黨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A.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B.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C.建設學習型黨組織
D.為民務實清廉
16.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概括為
A.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
B.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C.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友好夥伴、相互尊重
D.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協作、相互支持
二、多項選擇題:17~33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7.長江的年齡有多大?這裡說的長江“年齡”,是指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東海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延而下能到達下游,這就表明長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採用這一方法,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2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A.時間和空間是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B.時間和空間是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C.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恆的
D.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於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啟示有
A.傑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B.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C.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D.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19.1918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有一位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麼是經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兩銀子,挑了該旅店標價十兩銀子的最好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闆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到了店主的手裡。這時書生來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錢也沒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這就是經濟學。”在這個故事中,貨幣所發揮的職能有
A.流通手段
B.價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
2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進行的干預明顯加強,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調節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A.經濟危機通常由國家間的貿易失衡直接引發
B.經濟危機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
C.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
D.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只侷限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1.1926-1927年初,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一年。此時正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莫斯科和整個蘇聯燎原般發展,國家經濟全面開花,市場上商品豐富、品類繁多,商店、飯館、咖啡館隨處可見。鄧小平到中山大學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豐富。在此期間,鄧小平還認真閱讀和摘抄了蘇聯領導人關於新經濟政策的許多論述。這一段經歷對鄧小平後來思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啟示。鄧小平與列寧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有許多相通之處,主要有
A.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
B.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
C.在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條件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
D.優先發展重工業,快速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2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因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
A.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C.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D.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23.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並回答學生提問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即
A.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取代經濟建設
B.生態文明建設應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C.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D.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24.2013年6月6日,《財富》全球論壇首次在中國西部內陸城市成都舉行。這次論壇以“中國的新未來”為主題,集中討論了中國西部發展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是因為西部發展有利於
A.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B.增強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
C.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有序的區域發展格局
D.擴大國有資本在西部地區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
25.《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揮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可以
A.擴大政府管理權限
B.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D.增強公民對社會的認同感
26.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從2007年的248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億元,年均增長25.5%,躋身對外投資大國行列。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意義是
A.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
B.培育我國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C.充分利用國外資源
D.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27.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頒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毛澤東曾稱讚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體現在
A.它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B.它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C.它不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D.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8.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利用和管轄釣魚島。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署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釣魚島等作為臺灣“附屬島嶼”一併被割讓給日本。1941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佈廢除中日之間的一切條約。日本投降後,一句有關國際文件規定,釣魚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應與臺灣一併歸還中國。這些文件是
A.《波茨坦公告》
B.《開羅宣言》
C.《日本投降書》
D.《德黑蘭宣言》
29.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共為避免內戰,實現和平建國、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A.在國統區開闢第二戰線
B.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
C.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D.參加政協會議並維護政協協議
30.柏拉圖說:“法律有一部分是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們願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麼法律可以教會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準則:法律也有一部分是為那些不接受教誨的人制定的,這些人頑固不化,沒有任何辦法能使他們擺脫罪惡”
這段話所凸顯的法律的規範作用是
A.預測作用
B.保障作用
C.強制作用
D.教育作用
31.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源遠流長,內涵極為豐富。下列詩句中反映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有
A.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C.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D.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32.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啟動運作,36家中外企業和金融機構獲頒證照,首批入駐試驗區。建設該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
A.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
B.為全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C.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
D.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
33.應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邀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印度總理辛格和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於2013年10月22日開始分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來自中國三個陸上鄰國的領導人,在同一天開啟中國之行。這樣密集的雙邊訪問在中國外交史上實屬罕見。這一外交動向
A.深化了中國與俄印蒙三國間的盟友關係
B.反映了中國周邊外交行動的延續和加速
C.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吸引力
D.順應了互利共贏的時代潮流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並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區採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幹榨盡”,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計算,每生產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焚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該企業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的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里範圍的縣市區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後,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為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長產業鏈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約6萬噸菌渣,四處噸級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讓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開展產業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後主動前來,並把廠子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酵製成了很好的有機複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殖產業頭疼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郵寄複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於減少了銷售中間環節,價格合理,而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了有機複合肥。最後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循環利用過程,然而,如果將有機複合肥集中用於生態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產業發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了腦筋,將秸稈利用產生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丘陵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轉型。
而要發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林果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複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循環,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78年我國做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誌,曾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已達到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提升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超過20%,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已經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後,人民群眾對未來期待更高。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境汙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得健康、安全;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城鄉居民收入整體都有提高,但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近10年來中國基層係數十種處於0.4以上,超出國際公認“警戒線”。。。。。。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造著”中國式奇蹟“的同事,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破解。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作。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後首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並向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習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廣東,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最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摘編在《人民時報》(2012年3月22日),新華網(2012年12月11日)
材料2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回過來看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摘自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蹟”與“中國式難題”?
(2)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麼“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