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作用,《內經》上指出:“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都靠血液營養,所以又說:“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方法/步驟
在生理方面,特別指出:“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凡是心臟衰弱或血虧,循行失調,會出現心悸、驚惕、脈來歇止;當精神過度刺激影響“肝藏血”的職守,容易引起吐衄;在脾臟功能發生病變,也會失其統攝作用,產生大便出血和婦女月經過多及崩漏等症。
治療上常用的和血、養血和引血歸經方法,大多是針對心、肝、脾三髒而用的。
對於虛損症採用治療心、肝、脾的方法不能收到效果時,又把目標移轉到腎,著重“先天”,如《聖濟總錄》所說:“嗜慾不節,勞傷腎氣,精血耗竭,臟腑虛損,血氣不能充養。”
血液得寒則凝滯,得熱則妄行,這寒和熱包括外界的寒郝和熱邪,飲食的寒涼和辛熱,以及體質的偏寒、偏熱和肝火偏旺等。
由於血液的寒熱,血病主要分為瘀血和出血,當然與氣也有密切關係。
血虛多起於疲勞過度、創傷出血過多和病後及婦人產後,當已經成為血虛證時,就須從心、肝、脾三髒治療,必要時並應進一步從腎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