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五一”長假被取消,春節黃金週因此更顯“珍貴”。一年的辛勞,高樓大廈的環境早已呆膩,公式化的生活更是讓人覺得麻木,都市裡雖然也有讓人放鬆的地方,可哪裡比得上自然界的盛景,青山綠水、高原海子、陽光沙灘、林海雪域?於是,你會想背起行囊,在這個歲末好好獎賞自己,想必這是許多人在春節即將來臨時要考慮的問題。現在一年就兩個黃金週了,所以大家也會特別珍惜這個春節的7天黃金週。國內著名的避寒勝地在春節都價格暴漲,遊人雲集,使人大煞風景。而張家界線,卻避免了這些缺點,一是時間不長,二是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也少,無論是大交通還是城市景點間的小交通,都很方便。第三價格合理,只比平時上漲10%左右,最後景點也是十分大牌沃,但城市、綠水、青山、都有,再加上冬天如果趕上了雪景,那可真是難得呢,雪景也是張家界的一大奇觀之一!整體上吃住一個黃金週4天左右時間花千元左右去度個假,避開春節的送往迎來,家務瑣事,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張家界民俗小介紹:1.張家界傳統美食-蒿子粑粑 每年4月間,在鄉間的小路上,清新、淡雅的蒿葉香隱約飄散著,牽引著路人的味蕾,不由地腦海裡已經浮現出“蒿子粑粑”的影像。圓乎乎綠色可愛的蒿子粑粑在熱氣騰騰地甑中隱約可見,滿屋瀰漫著蒿葉的天然清香。剛出甑的蒿子粑粑,溫潤、靈氣、有光澤,晶瑩如翡翠。迫不及待的嘗一口,滿嘴溢香,那一縷黃豆餡兒的濃郁與蒿草淡雅的糾纏,彷彿奪人心魄。 關於蒿子粑粑,與山有關。因為山上多蛇,因此,有口語“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一直流傳至今。蒿子粑粑是張家界的傳統小吃,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鄉里家家戶戶都要做蒿子粑粑。 舊時候,山高林密的張家界毒蛇較多,時常傷人。為防蛇出山傷人,於是久居山林的祖先以艾蒿為主要成份的藥物,拌上香甜食物誘殺山洞裡的蛇,這種風俗叫扎蛇眼。隨後,便有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的傳統。這種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我將蒿子粑粑分為兩個派別,豪放型和細膩型。做豪放型的蒿子粑粑,相對簡單。將採回的白蒿葉洗淨,先置入碓碼中舂撞,掏出來再洗清水,擰乾,以此法除去蒿葉中大量墨綠色汁水和細毛,然後,將蒿葉切碎,與早先備好的糯米粉均勻拌加溫水揉捏成圓形糰子。再磨好拌好的黃豆、芝麻粉拌的糖芯子,包裹在揉捏好的圓形糰子,裹上柚子葉,蒸熟便可食用。喜好鹹辣的人,還可以將裡面包上臘肉蒜苗餡、蘿蔔醃菜餡等,內容豐富,花樣繁多,皆因人口味喜好而定。 細膩型的蒿子粑粑,便是將採回來的蒿葉與米粉攪拌,一起用石磨磨成粉,這種方法使得粑粑蒿葉香味更濃,粑粑的顏色更深沉,尤為可愛。地道張家界名菜土家三下鍋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徵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如今張家界的三下鍋不再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多為肥腸、豬肚、牛肚、羊肚、豬蹄或豬頭肉等選其中二、三樣或多樣經過本地的土廚師特殊加工成一鍋煮。三下鍋的吃法也分幹鍋與湯鍋之分,幹鍋無湯,麻辣味重,不能吃辣的人最好別吃為好。此菜雖好吃,但在張家界的酒店裡面一般是見不到這道菜的,只有在當地人出入的一些小餐館裡才有吃的。
2.張家界花燈
花燈是民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
張家界花燈有兩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燈,二是桑植花燈。二者曲調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區別,前者舞,桑植花燈則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燈有固定節目曲牌,拌以二胡、大筒、打擊樂。尤大庸花燈鬧元宵,一人唱,萬人和,人山人海,如痴如醉,堪為民間文化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