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是一個怎樣的星系??

現已知道,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突起的核球,半徑有一萬多光年,裡面的物質非常密集,充滿了濃厚的星際介質和星雲。銀河系還有一個扁平的盤,稱為銀盤。硬盤中恆星很密集,還有各種星際介質和星雲及星團。銀盤的直徑有10多萬光年,厚度只有幾千光年。我們看到的銀河,就是銀盤中遙遠的恆星密集在一起形成的。銀盤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結構是有旋渦狀的旋臂,因此銀河系屬於旋渦星系。銀河系側看像一箇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系位於銀河系(19張)距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星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比較大的旋臂有4條,但最近研究表明主要的旋臂只有兩條,另兩條都未發育完全)有9460800000億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   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支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4萬光年,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週約需要2.5億年)。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   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制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   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裡,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佈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   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週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範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佔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137億年前。另一說法,銀河直徑約為8萬光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