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四腿支撐榻面,且榻面之上不設任何裝置,開放舒展者,這類形制的榻在明代(1368-1644)備受歡迎,並且逐漸取代老式箱形的臺座。傳統涼榻的款式有四面平和有束腰兩種,配以三彎腿或馬蹄足。
上海近郊的潘允徵之墓所出土的迷你冥器木製涼榻反映了傳統古典的“有束腰桌形結體”的形制,為晚明時期的典型風格。
中國古典傢俱之涼榻篇
同樣也是晚明時期典型風格的野感謂崽逵 涼榻,其中有搭配圓腿柱的,和插肩榫腿柱帶雕刻凸緣的裝飾 (在腿中段的小鉤或腿端的寶劍紋)。
中國古典傢俱之涼榻篇
涼榻在過去即興或臨時聚會的場合中,由於本身相當輕巧,負機動性,可隨處安置使用。常見涼榻與其它用具安置在亭閣臺榭或花園裡,以享當前清新空氣和自然美景。
中國古典傢俱之涼榻篇
若在庭院高地的陽臺上佈置起臨時的書房時,涼榻就成為習靜坐禪之地,或者成為同好之間揮塵清談之臺座。在盛夏溽暑的夜晚,涼榻在戶外帳幃的蔽護之下,也能提供一處清涼舒適的好眠。
中國古典傢俱之涼榻篇
寫於十七世紀初期的《長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倡議安置一張簡潔的涼榻在文人君子的臥室, 還包括一旁的一張小桌和幾張凳子——此番文字描述的景物與五十年前仇英的畫作情景大致符合。
中國古典傢俱之涼榻篇
在此,一位君子在四面平的涼榻上休憩,斜倚著背靠而坐,向外觀賞其私有密閉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