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總結?

教育學總結

(本材料僅供參考,具體內容以老師課上所講內容為準)

一、簡答題(注:5-12題、19-20、35-45題為對應著背誦的內容)

1、教學原則

⑴教學相長原則

⑵預時孫摩原則

⑶課內外結合原則

⑷長善救失原則

⑸啟發有道原則

2、誇美紐斯的主要教育觀點

⑴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⑵提出教育適應自然原則

⑶第一次提出班級授課制

⑷提出統一學制和學年制

⑸為各級學校設置廣泛學科課程(為四級學校規定百科全書式教學內容)

⑹建立教學原則體系(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啟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原則、鞏固性原則)

3、盧梭教育思想

⑴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公民

⑵主張培養自然人要進行三種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4、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

⑴教育的生產性

⑵教育的科學性

⑶教育的世俗性

⑷教育的國際性

⑸教育的終身性

⑹教育的革命性

5、經濟對教育的作用(關係)

⑴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⑵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結構和佈局

⑶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制約著教育目標的設定

⑷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教育內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6、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⑴教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⑵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⑶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⑷教育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

7、政治對教育的作用

⑴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和目的

⑵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事業的領導權

⑶政治制度決定著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權利

⑷政治制度決定著部分教育內容

8、教育在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⑴教育促進人的政治社會化

⑵教育培養專門的政治人才

⑶教育促進現代政治民主化

9、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⑴文化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

⑵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⑶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⑷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⑴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

⑵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⑶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

⑷教育具有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1、科技對教育的作用

⑴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人民關於知識、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⑵科學技術的發展變革著現代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體系

⑶科學技術的發展變革著現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⑷科學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科學化、個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臺

12、教育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⑴教育具有傳播科學技術的功能

⑵教育具有創新科學技術的功能

13、教育現代化內容

⑴教育觀念現代化

⑵教育目標現代化

⑶教育內容現代化

⑷教育方法、手段現代化

⑸教師隊伍現代化

⑹教育管理現代化

⑺教育設備現代化

⑻教育制度現代化

1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⑴教育具有與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⑵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15、人身心發展的基本特徵

⑴人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⑵人發展的階段性

⑶人發展的不平衡性

⑷人發展的互補性

⑸人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16、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⑴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系統性

⑵學校教育有專業教師來施教

⑶基礎教育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年齡階段的教育

17、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

⑴加速人的發展

⑵發掘人的潛力

⑶提升人的價值

⑷健全人的個性

18、教育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詳見P69)

⑴遵循人的發展規律

⑵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關係

⑶正確處理教育與遺傳素質、環境因素的關係

19、影響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⑴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

⑵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也是確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據

⑶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

20、制約學校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⑴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⑵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⑶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⑷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與特點對課程的影響

⑸課程理論對課程的影響

21、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

⑴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⑵要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2、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內容

⑴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繫的

⑵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⑶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

⑷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制度條件

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23、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

⑴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⑵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⑶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⑷素質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並滲透於教育的各個方面

24、教師的權利

⑴教育教學權

⑵學術活動權

⑶指導評定學生權

⑷報酬待遇權

⑸參與教育管理權

⑹進修培訓權

25、教師的義務

⑴遵紀守法義務

⑵教育教學義務

⑶思想品德教育義務

⑷愛護尊重學生義務

⑸保護學生義務

⑹提高思想業務水平義務

26、取得教師資格的條件

⑴必須是中國公民,遵守憲法和法律

⑵熱愛教育事業

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⑷具有法律規定的學歷或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

⑸有教育教學能力

27、教師職業的專業性

⑴專業功能與專業倫理

⑵專業知識和技能

⑶專業訓練和資格

⑷專業自主

⑸專業組織或專業團體

⑹專業地位

28、教師勞動的特點

⑴勞動對象的複雜性

⑵勞動手段的主體性

⑶勞動時間的延續性

⑷勞動空間的室內性

⑸勞動成果的精神性

28、教師的一般綜合修養

⑴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

⑵良好的人品

⑶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

⑷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興趣愛好

29、教師的學科專業修養

⑴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⑵掌握該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及相關知識

⑶學科發展的歷史及趨勢

⑷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30、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內涵

⑴愛國守法

⑵愛崗敬業

⑶關愛學生

⑷教書育人

⑸為人師表

⑹終身學習

31、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145)

⑴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從教師方面看... 從學生自身特點看...)

⑵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32、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

⑴尊師愛生

⑵民主平等

⑶教學相長

33、課程發展的一般趨勢

⑴選擇化和個性化

⑵平衡化

⑶綜合化

⑷管理上的多級化

34、教學的地位

⑴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

⑵教學不是唯一的活動

35、教學的任務

⑴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⑶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健康

⑷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36、德育的任務

⑴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⑵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⑶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⑷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37、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⑴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⑵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⑶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⑷傳授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又稱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38、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⑴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的過程

⑵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

⑶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⑷是長期的和反覆的過程

39、教學基本教學原則

⑴直觀性原則

⑵啟發性原則

⑶鞏固性原則

⑷循序漸進原則

⑸因材施教原則

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40、德育原則

⑴方向性原則

⑵知行統一原則

⑶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⑷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⑸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41、常用教學方法

⑴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⑵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⑶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⑷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⑸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42、中小學常用的教育方法

⑴說服教育

⑵榜樣示範

⑶指導實踐

⑷陶冶教育

⑸品德評價

43、教育過程的基本階段

⑴激發學習冬季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程

⑷鞏固知識

⑸運用知識

44、教學工作基本環節

⑴備課

⑵上課

⑶課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

⑷課外輔導

⑸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5、德育的途徑

⑴教學

⑵社會實踐活動

⑶課外活動

⑷團隊活動與集會活動

⑸班主任工作

⑹志願者活動

46、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考慮以下幾點

⑴教學任務和目標

⑵教學內容

⑶學生年齡特徵和實際情況

⑷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師特點

47、班級授課的基本特徵

⑴固定班級(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

⑵以課為教學活動的單位

⑶固定時間

48、使知識的掌握真正出精緻的發展需要具備的條件

⑴掌握了規律性的知識

⑵重視學生的活動和參與

⑶應採用啟發式教學

49、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⑴教師的講授應“少而精”,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⑶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

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

50、班集體的構成要素

⑴共同的目標

⑵一定的組織機構

⑶共同生活的準則

⑷一定的心理氣氛

51、班集體形成的條件

⑴確定班級發展目標

⑵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⑶建立班集體的規則和秩序

⑷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

⑸培養集體輿論和班風

52、班主任的任務和職責

⑴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⑵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⑶指導學生課餘生活,關心身體健康

⑷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

⑸指導班委會,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

⑹做好家長工作,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配合

⑺評定學生操行

二、多選、填空

1、學校教育活動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2、《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3、教育學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

4、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徵

5、教育學的發展分為萌芽、創立、分化三階段

6、孔子提出“庶富教”觀點,“有教無類”思想

7、《孟子》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8、《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的、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著作

9、教育學萌芽階段主要思想家(P3-10):孔子、孟子、《學記》、蘇格拉底“產婆術”、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昆體良主要教育思想

10、教育學創立階段教育家作品(P10-11):誇美紐斯、洛克、裴斯泰洛奇、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斯賓塞、烏申斯基、杜威

11、誇美紐斯《大教學論》建立教學原則體系: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啟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原則、鞏固性原則

12、洛克紳士教育思想:“白板說” 培養甚是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

13、盧梭教育思想: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公民,主張培養自然人要進行三種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14、赫爾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

提出“四段教學法”

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

15、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提出“做中學”教學原則

16、赫爾巴特強調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

杜威強調兒童中心、活動中心、活動作業中心

17、楊賢江最早用馬克思主義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以李浩吾化名寫《新教育大綱》 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闡述教育的本質和作用

18、克魯普斯卡婭,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

19、馬卡連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則

20、生物起源說代表家:利托爾洛

21、心理起源說代表家:孟祿

22、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劃分,可把教育分為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

23、我國是歷史上最早出現學校教育的國家

24、我國古代教育內容主要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5、歐洲奴隸社會教育體系: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6、我國古代官學具有鮮明等級性——六學二館

27、當代中國教育《教育規劃綱要》的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戰略目標:“兩基本,一進入”

28、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

29、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觀:內發論、外鑠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30、影響人發展的因素:遺傳、環境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3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勝利前提或物質前提

32、環境的影響具有自發性、隨機性、複雜性

33、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

34、西方國家近現代教育目的兩條線索:一是“社會本位論”,二是“個人本位論”

35、西方教育目的理論:宗教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

36、學校的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37、1951年10月1日,確定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學制

38、義務教育制度體現了一般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強制性、免費性、普遍性

39、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終身教育》

40、終身教育理論得到迅猛發展的代表人物保羅·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終身教育導論》

41、教育法規的規範作用:指引作用、評價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42、教育基本法律:1995年3月18日《教育法》

43、教育單行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44、尊重保護學生受教育權在教育實踐中主要表現在:學生入學權、學生上課學習權、學生受教育選擇權、學生升學權

4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

46、1681年,法國基督教兄弟會神甫拉薩爾在蘭斯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師資培訓學校,成為師範教育的開端。

47、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診斷者、傳授者、指導者、評分者、管理者、研究者

48、教育科學知識是專業素養的基礎,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學是教師首先應掌握的最為基本的教育學科

4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參加培訓、專業閱讀、網絡學習、參加學術團體與學術活動、教育考察與觀摩、校本教研與培訓、行動研究

50、學生的特點:發展性、差異性、主動性、獨立性

51、師生關係包括師生的教育關係、道德關係、心理關係

52、新型師生關係特徵: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

53、課程分類:按管理制度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按課程組織核心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按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度不同可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包括限定性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按課程的存在形式及地位作用不同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54、各國學校就中典型課程類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隱性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55、學科課程標準包括: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

56、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

57、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點: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

58、教學與智育關係P175(易考辨析題)即題目下的一段話

59、教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

60、教學具有特殊性,具體體現在:知識的間接性、教師的指導性、教學的發展性、教學的教育性

61、真正促進智力的發展具備的條件:掌握規律性的知識、重視學生的活動和參與、採用啟發式教學

62、直觀教具分為三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語言直觀

63、教師備課做好的三方面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最關鍵)、設計教學

64、教師備課要寫好的三種計劃: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或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65、教案包括: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課題、教學目的、教學進程、教具

66、備課要求:P168 四點

67、綜合課結構包括:組織教學、複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佈置課外作業

68、一節好課的要求:明確目標、內容正確、方法靈活、學生主動、語言藝術、學生思維活躍

69、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讀、講演

70、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71、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布魯納“發現法”

72、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73、德育組成包括四個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

74、教育者與受教育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過程由4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75、道德認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標誌

76、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

77、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

78、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79、運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與啟發說服相互結合

80、最早使用“班級”一詞的是埃拉斯莫斯。17世紀,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國最早是在1862年京師同文館

81、班主任工作內容和方法:(四個選項時)瞭解和研究學生,組織和培養班集體,開展教育活動,進行個別教育;(三個選項時)瞭解和研究學生、設立班級目標、轉化後進生

82、觀察法是瞭解學生的基本方法

83、班級常規管理的基本內容:班級組織紀律管理、班級環境與衛生管理、班級文檔管理、班級工作計劃和總結

84、中小學教育科研分為三個層次:方法論(包括理論假定、研究原則、研究邏輯)、研究方式(包括文獻研究、調查研究、行動研究、實驗研究、個案研究)、具體方法與技術(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

三、名解

1、廣義教育:P1

2、狹義教育:P1

3、教育學:P2

4、教育的社會制約性:P37

5、人的全面發展:P80

6、廣義的教育制度:P88

7、狹義的教育制度:P88

8、義務教育:P93

9、教師資格制度:P114

10、教師:P121

11、教師職業道德:P134

12、終身學習:P140

13、自主發展:P141

14、師生關係:P146

15、學校課程:P155

16、課程計劃:P156

17、學科課程標準:P158

18、教材:P158

19、教科書:P158

20、綜合實踐活動課程:P162

21、教學原則:P181

22、啟發性原則:P182

23、備課:P185

24、班級授課制:P190

25、教學方法:P192

26、德育:P200

27、班級:P218

28、班主任:P223

29、班級管理:P228

30、中小學教育科研:P238 第一段第一句及第二段

31、中小學校本研究:P240

32、中小學教學研究:P240

33、校本有三個方面含義:P240第二段中間

34、教育實踐工作者:P245

四、課後習題單選答案

緒論:BABBABD

第一章:CABDADAB

第二章:DBBDB

第三章:DAABDBAA

第四章:ABBCDC

第五章:CDBA

第六章CACBC

第七章:DCBAA

第八章:DCBACACAD

第九章:DDDBAAD

第十章:CADDB

第十一章:DCCACC

原作者: 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