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工具/原料
當時的京師即東京(今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支持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鑑定方法
北宋官瓷的器形
北宋官瓷當時作為國家禮器的創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銅器為主,是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也即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作品件件有典,稟賦深義,加上徽宗本人藝術王者的身份和愛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主要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與徽宗個人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徽宗個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為“文房四寶”,其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系列,主要在於北宋官瓷筆洗的造型千變萬化,計有直口、荷口、葵口、壽桃、弦紋、獸頭、獸耳等多種樣式,器形可謂琳琅滿目,無有窮盡,充分體現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創造。
北宋官瓷的釉色
北宋官瓷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紋裂之俏,去追求藝術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見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釉色,且以粉青為上。明學者高濂在其《燕閒清賞箋》中言:“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緒三十四年開始編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辭源》第二冊“官窯”欄也道:“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大觀間京師置窯燒瓷。胎骨有白、灰、紅之分。其土取自汴東陽翟,淘煉極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綠。粉青為上,淡白次之”。
北宋官瓷的釉質
由於北宋官瓷在原料選用、色調調配上甚為講究,尤其在原料選用上,可以說是窮其奢華,不惜代價,添加有品質上乘的翡翠、瑪瑙等玉粉入釉,這也自然成為注重燒製成本的民間窯口和其它窯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燒製過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窯對汝窯的支燒法加以改進,增添了墊、支墊結合的燒法,器物受力更均勻,使得胎骨也更堅挺,從而為釉質更趨淳厚、勻潤創造了條件,真正達到了肥若堆脂,撫之如緞似玉的,攥之彷彿出油的藝術效果。
北宋官瓷的開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開片,得益於其獨到的工藝,所開片紋極富節奏感,如水波粼粼,晶瑩剔透,開片不僅流暢,且小器也可開龜背大片,紋如鱔血,產生出令人驚歎的紋裂美。開片本是由於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窯瓷卻慧眼識珠,利用這一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同時利用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嚴格地說,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一種材質之美,是一種本質的美。也有學者認為北宋官瓷的鱔血紋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閒清賞箋》中就說“(官瓷)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北宋官瓷的“紫口鐵足”
北宋官瓷“紫口鐵足”的藝術特徵,是徽宗對當時正處於上升階段的開封東窯制瓷藝術精華的汲取和借鑑。其選用含鐵量極高的瓷土製胎,與汝瓷含鐵量較低的胎質有極大的區別,這種含鐵量極高的胎體經高溫還原燒製,胎骨顏色泛黑紫,故作品器物口所施之釉因微有下垂,致使內胎微露,便產生了出“紫口”特徵,而足底無釉之處,由於氣氛還原,則成為黑紅色,是為“鐵足”。此突破青釉瓷面所形成的獨負神采的“紫口鐵足”,堪稱清籟幽韻,趣致拔俗,令人暢心悅目,其在區別汝瓷滿釉支燒、無色彩變化的同時,其獨特風韻也是為北宋官窯瓷器最典型的藝術特徵之一。
注意事項
南宋人葉宀真的《垣齋筆衡》雲:“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條記載文字雖不多,但值得注意的問題卻有不少。第一,北宋以前北方承燒御用白瓷的窯口有河北的邢窯、定窯及河南境內的窯場,其中,定窯的產量最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原吳越王錢弘亻叔還曾向宋太宗進貢了“金裝定器二千事”。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增加每一窯的裝燒量,降低生產成本,定窯於北宋中期開始採用覆燒法焙燒瓷器,故碗、盤類器物口沿的釉在入窯前颳去,燒成後即形成“芒口”。不過,朝廷不喜愛定窯瓷器,絕不是因為它“有芒”,道理很簡單,只要朝廷需要,定窯必然是不惜工本地按要求燒造,豈會把為降低成本而影響美觀的覆燒法用到御用瓷器上?第二,統治者偏愛青瓷由來已久,這種傾向是受人的自然審美意識支配的。而朝廷命汝州燒造青瓷之際,正是越窯“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時,這顯然不是巧合。第三,汝州受命燒製宮廷用瓷的窯場,屬於州府一級的官窯,與此同時,“河北、唐、鄧、耀州”皆為向朝廷土貢青瓷的地方。第四,耀州窯是北方最早受越窯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青瓷窯口,五代時就已燒造一定數量的宮廷用瓷,北宋時則以50件的數額承燒土貢青瓷。其產品的釉呈青綠色,類似越窯的“祕色瓷”,所以被稱作“越器”。汝窯青瓷既然“為魁”,那肯定與之有較大的區別,這種區別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關鍵的差異在於釉色。汝窯創燒出以往未曾有過的天青釉,無疑會使統治者激賞不已,這不僅是因為它的顏色新奇而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它把浩瀚、深邃、神祕的藍天的顏色帶到了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