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禪的修習?

Tags: 比丘, 慈心, 眾生,

慈心是指對於其他生命的祝福。

方法/步驟

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經文接下來的部分,佛陀教導如何修習慈心觀。比丘必須培育這樣的心念:「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他必須將這慈悲的心念散播給所有的人。

〔慈心的所緣〕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我們說「願一切眾生,和喜充滿。」這也是慈心觀的修習。但更具體地,我們也可以特別祝福某一類的眾生。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比丘各種不同方式的慈心觀。

◎弱小與強壯

首先,願所有弱小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也願所有強壯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為一組的兩類眾生。

◎長的、矮短、中等

然後是長的、中的、短的眾生。長的如蛇等其它類似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還有其它長度中等或較短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為一組的三類眾生。接下來是體型大的,如大象和鯨等,及中型、小型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體態壯碩 (巨大或肥胖)、中等、瘦小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可見不可見

然後,是我們曾經見過與不曾見過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在我們周圍及離我們遙遠的眾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已出生與即將出生的眾生,願他們內心喜悅,願他們快樂,沒有分別。

根據這部經,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修習慈心觀。我們並未修習在此經中所教的另一種方式。它主要分為四對及三組,四對是指願所有一切軟弱與強壯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在我們鄰近與離我們遙遠的,已經出生與即將出生的眾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然後是三組(三類眾生互為一組)。願所有一切長的、中的、短的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願所有一切肥厚或胖的,中型的,及瘦或小的眾生,願這些眾生,安好、快樂與安詳,或願他們身喜悅及心喜悅。我們可以依據這部經的教導,如此修習。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練習慈心,我們練習的是《清淨道論》所教導的方法,將所緣一點一點地擴展,直到含括一切的眾生。另外,還有五百二十八種練習慈心觀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修習慈心觀。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我們以四對三組的方法來練習。

〔沒有傷害他人的心〕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這也是慈心的一種表達「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希望無人存有傷害他人的心。

〔如母護子〕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這是一段很美的文。母親將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唯一的孩子,即使她自己的生命面臨危險。一個人必須散發慈悲與無量的心給一切眾生,因此,修習慈心觀時,必須視所有的眾生如同你唯一的孩子,即使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危難,他都能安安穩穩地受到你的保護。

〔超越時空的限制〕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接著,我們散發慈悲的心念遍滿整個的世界。「上方、下方及十方」是指上至天人的世界,下至地獄,心念不斷地擴展,遍及十方。「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敵意。」我們修習慈心觀到最後一個階段,必須遍及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地分別,擴展直至全宇宙,任何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慈心是無法衡量及沒有限制的,因為它的對象 ──眾生,是沒有分別與限制。

〔正念而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這裡是教導我們,在什麼時間修習慈心觀。「正念」是帶有慈心的正念,這裡主要說的是慈心。所以當一個人在醒覺的狀態,不管是站立、走路、坐著或躺下,都必須保持慈心。慈心必須不間斷地練習,駕駛中、坐巴士、搭飛機、工作時,不論你正在做些什麼,都可以加以練習。佛陀說:「無論一個人站著、走路、坐著或者躺下,只要他是醒覺的,就必須保持正念,慈心的正念。」

當生活充滿慈心,你將生活在生命中一種崇高的境界,即是過著聖者的生活,你也就是住在聖者的安住處。

慈心的殊勝

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慾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不再受生〕

慈心觀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及四禪,只有第五禪無法達到。

禪那是修觀禪的基礎,禪修者可以修習觀禪達到解脫。「不落入邪見」指經由修習達到初果聖人的階段,已斷除邪見。藉由修習慈心基礎的禪觀,禪修者可以達到一次斷除慾望,便永遠斷除慾望的聖者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階位(初果,二果,三果)。肯定的,這樣的修行者將不再回到這欲樂所成的世界,不再入母胎受生。

我們也可以說 ,這樣的人就是阿羅漢。當一個人修習以慈心為基礎的禪觀而成為阿羅漢,他將不再到任何一界去受生。

〔禪那的基礎〕

慈心觀本身可以為你帶來快樂,它能引導你進入禪那。當你透過慈心觀的修習 (禪觀的基礎)進入慈心或禪那,你可以達到不同階段的證悟 ──初、二、三、四果聖人的階位。佛陀希望我們不只藉修習慈心觀來達到禪那,也應該修習禪觀,以修習慈心觀所達到的禪那作為基礎,而成為聖人。

佛陀相當讚歎慈心。有一回佛陀說:「比丘,不管世間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發遠遠地超越任何光芒。」所謂「 不管任何世間的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是指慈心帶來禪那。

〔不受非人傷害〕

在另外一部經中,佛陀說:「比丘,就猶如那些有許多婦女而有很少男人的部落,他們很容易被強盜及土匪所擄奪傷害一樣,如果比丘無法保持住在慈心,也沒有努力在心中散發慈心,他將容易被非人所毀壞。」如果你會害怕非人,就要修習慈心觀。

〔隨佛教導者〕

另一部經中,佛陀又說:「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只是修習一彈指間短暫的慈心,他便足以被稱為比丘。他不會缺乏禪那,他是遵隨佛陀的教誨、告誡而行。他也不浪費信眾的供養。別人對這樣的比丘,還能多說些什麼嗎?」比丘被在家人護持,接受在家人食物的供養,受用食物,又必須要沒有虧欠他人,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以散亂的心受食,這樣的行為即是對在家人有所虧欠,將因此而必須償還所接受的一切,例如出生在在家人的家裡,作他的僕人等。

比丘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虧欠他人的供養呢?他必須完成這一件事或二件事。當受用食物時,他必須具有反省心,比丘必須反省:「我吃這些食物不是為了美貌,也不是為了強壯身體,更不是為了自傲。取用這些食物是為了跟隨法的學習,使我有足夠的體力禪修。」 這就是比丘用齋時,不鼓勵講話的原因。

如果用齋前忘了先反省,那比丘就應該對供養與護持的人作慈心觀。如果對施者作慈心觀,散播慈心,這被稱為「沒有浪費信眾的供養」,因此佛陀是非常讚歎慈心觀的。

慈心觀的功德

修習慈心觀有十一種功德。第一及第二個功德是「你將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夠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僅僅是這樣的好處,對我們而言就已經足夠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難以入睡時,就應該修習慈心觀,以慈心觀伴隨你入眠。當躺下來準備睡覺時,與其憂慮或想其它的事情,不如修習慈心觀 ──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 ──睡前說這些話,你將會睡得很好,也將很有精神地醒來,不會有不愉快及可怕的夢。修習慈心觀有很多利益,觀禪的修習也是如此。(1)

在佛教國家,我們有誦唸這部經的習俗。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很多人並沒有想很多,以為這部經只是用來誦唸而已,只要誦唸,就已經足夠。但這部經並不只是拿來念誦而已,而是當你誦唸時,同時也是在修習慈心觀了。而且,並不是誦一次就足夠,是需要不斷培育的。《慈經》不是拿來誦的,是要練習,要培養的,這也就是我告訴你們必須修習慈心觀的原因。我要求你們讀這些經文十次,或依你們的意願增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長養和成就慈心的修習,不要只是念過一次。每一個儀式都要誦唸這部經,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夠。我們不應該只是如此,我們必須很認真地修習以長養慈愛心。

(編者按︰本文摘譯自喜戒禪師(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國的開示《無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內容。其中《慈經》經文原位於中譯稿第七段之後,因 考量閱讀完整性,故調整至文章開頭。內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註釋】

(1)慈心觀的十一功德:能愉悅地睡著並起床;不做惡夢;一切眾生樂於親近;諸神護念;遠離一切的火災、毒害及刀兵的傷害;容易專注;外貌清新;臨終時不昏亂;因修習慈心觀而往生梵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