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鏡有關視功能檢查?

視功能檢查包括視覺心理物理學檢查(如視力、視野、色覺、暗適應、立體視覺、對比敏感度等)及視覺電生理檢查兩大類

工具/原料

視力表,視野計,色盲儀,同視機。

方法/步驟

一、視力
視力,即視銳度(visual acuity),主要反映黃斑區的視功能。可分為遠、近視力,後者為閱讀視力。臨床診斷及視殘等級一般是以矯正視力為標準,矯正視力即驗光試鏡後的視力。眼病流調中採用日常視力的指標,即日常生活中經常佩戴或不佩戴眼鏡的視力,它反映的是受試者對視力的需求程度。視力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工作及生活能力,臨床上≥1.0的視力為正常視力,發達國家將視力<0.5稱為視力損傷(visual impairment),作為能否駕車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規定,一個人較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0.05時為盲(blindness),較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0.3、但≥0.05時為低視力(low vision)。

(一)視力表的設計及種類
國際標準視力表1.0的標準為可看見1’角空間變化的試標的視力,不論是遠視力表,還是近視力表,它們1.0視力的試標都是按照1’角的標準設計的(圖3-1)。
1.視力的表示方法 視力計算公式為V=d/D,V為視力,d為實際看見某試標的距離,D為正常眼應當能看見該試標的距離。我國一般採用小數表示法。如國際標準視力表上1.0及0.1行試標分別為5m及50m處檢測1’角的試標。如果在5m處才能看清50m處的試標,代入上述公式,其視力=5m/50m=0.1。有些國家不採用小數表示法,而是直接按上述公式的分數表示。將視力置於6m(或20英尺)處,其視力記錄為6/6、6/12、6/30、6/60,或20/20、20/40、20/100、20/200等等,計算為小數分別為1.0、0.5、0.2、0.1等。

2.對數視力表
過去的分數或小數視力表存在著試標增進率不均以及視力統計不科學的缺點。例如試標0.1行比0.2行大1倍,而試標0.9行比1.0行僅大1/9,視力從0.1提高到0.2困難,而視力從0.9提高到1.0容易。60年代後期我國繆天榮設計了對數視力表,試標階梯按倍數遞增,視力計算按數字級遞減,相鄰兩行試標大小之恆比為1.26倍,這種對數視力表採用的5分記錄法。
國外的LogMAR視力表(logarithm of minimal angle of resolution,最小分辨角的對數表達)也是採用對數法進行試標等級的分級,但它的表示方法與繆氏對數視力表不同,其區別見表3-1 。對數分級的視力表設計科學,利於科研統計,而臨床醫生習慣於小數及分數的記錄。所以,現代視力表的試標設計是採用對數分級,而記錄時幾種方法均採用。
美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治療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ETDRS)組,採用的視力檢查法是目前國外臨床試驗的標準方法,其視力檢查採用對數視力表,視標增率為1.26,每隔3行視角增加1倍,如小數記錄行1.0、0.5、0.25、0.125。該視力表共14行(表3-1),每行5個字母,檢查距離4米,從最大的字母第一行逐字識別,識別1字為1分。全部識別為滿分100分,相當於視力2.0。如能正確讀出≥20個字母(>0.2視力時),記分時在讀出的字母個數+30分;當視力<0.2時,在1米處檢查。記分為4米時正確讀出的字母數+在1米處正確讀出的字母數。如在1米處不能正確讀出字母,則記錄:光感或無光感。

表3-1 各種視力記錄方式的對照關係
Snellen分數記錄 小數記錄 繆氏法(5分表達) 最小分辨角的對數表達(LogMAR) ETDRS記分 20/10 2.0 5.3 –0.3 96~100 20/12.5 1.6 5.2 –0.2 91~95 20/16 1.25 5.1 –0.1 86~90 20/20 1.0 5.0 0.0 81~85 20/25 0.8 4.9 0.1 76~80 20/32 0.63 4.8 0.2 71~75 20/40 0.5 4.7 0.3 66~70 20/50 0.4 4.6 0.4 61~65 20/63 0.32 4.5 0.5 56~60 20/80 0.25 4.4 0.6 51~55 20/100 0.2 4.3 0.7 46~50 20/125 0.16 4.2 0.8 41~45 20/160 0.125 4.1 0.9 36~40 20/200 0.1 4.0 1.0 31~35 20/250 0.08 3.9 1.1 26~30 20/333 0.06 3.8 1.2 21~25 20/400 0.05 3.7 1.3 16~20 20/500 0.04 3.6 1.4 11~15 20/667 0.03 3.5 1.5 6~10 20/800 0.025 3.4 1.6 1~5

3.試標的種類 1’角試標是指試標的筆畫或筆畫間的空隙為1’角,其整個試標為5’角。試標的形態有多種,最常見的試標為Snellen“E”字形、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數字,還有Landolt帶缺口的環形試標,兒童使用的簡單圖形試標。

(二)視力檢查法
1.注意事項 查視力須兩眼分別進行,先右後左,可用手掌或小板遮蓋另眼,但不要壓迫眼球。視力表須有充足的光線照明,遠視力檢查的距離為5m,近視力檢查的距離為30cm。檢查者用杆指著視力表的試標,囑受試者說出或用手勢表示該試標的缺口方向,逐行檢查,找出受試者的最佳辨認行。

2.檢查步驟
(1)正常視力標準為1.0。如果在5m處連最大的試標(0.1行)也不能識別,則囑患者逐步向視力表走近,直到識別試標為止。此時再根據V=d/D的公式計算,如在3m處才看清50m(0.1行)的試標,其實際視力應為V=3m/50m=0.06。
(2)如受試者視力低於1.0時,須加針孔板檢查,如視力有改進則可能是屈光不正,戴小孔鏡可降低屈光不正的影響,故此查小孔視力可作眼病篩查的手段。如患者有眼鏡應檢查戴鏡的矯正視力。
(3)如走到視力表1m處仍不能識別最大的試標時,則檢查指數。檢查距離從1m開始,逐漸移近,直到能正確辨認為止,並記錄該距離,如“指數/30cm”。如指數在5cm處仍不能識別,則檢查手動。如果眼前手動不能識別,則檢查光感。在暗室中用手電照射受試眼,另眼須嚴密遮蓋不讓透光,測試患者眼前能否感覺光亮,記錄“光感”或“無光感”(no light perception,NLP)。並記錄看到光亮的距離,一般到5m為止。對有光感者還要檢查光源定位,囑患者向前方注視不動,檢查者在受試眼1m處,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變換光源位置,用“+”、“–”表示光源定位的“陽性”、“陰性”。
(4)近視力檢查 檢查視力必須檢查遠、近視力,這樣可以大致瞭解患者的屈光狀態,例如近視眼患者,近視力檢查結果好於遠視力結果;老視或調節功能障礙的患者遠視力正常,但近視力差;同時還可以比較正確地評估患者的活動及閱讀能力,例如有些患者雖然遠視力很差而且不能矯正,但如將書本移近眼前仍可閱讀書寫。
早期的Jaeger近視力表分7個等級,從最小的試標J1到最大的試標J7,此近視力表與標準遠視力表的分級難以對照。50年代徐廣第參照國際標準遠視力表的標準,1.0為1’角的試標,研製了標準近視力表,使遠、近視力表標準一致,便於臨床使用。
3.兒童視力檢查 對於小於3歲不能合作的患兒檢查視力需耐心誘導觀察。新生兒有追隨光及瞳孔對光反應;1月齡嬰兒有主動瀏覽周圍目標的能力;3個月時可雙眼輻輳注視手指。交替遮蓋法可發現患眼,當遮蓋患眼時患兒無反應,而遮蓋健眼時患兒試圖躲避。
視動性眼球震顫(optokinetic nystagmus, OKN),是檢測嬰幼兒視力的方法。將黑白條柵測試鼓置於嬰兒眼前。在轉動鼓時,嬰兒雙眼先是隨著測試鼓順向轉動,隨之驟然逆向轉動,故稱之為視動性眼球震顫。逐漸將測試鼓條柵變窄,直至被檢嬰兒不產生視動性眼前震顫為止,即為嬰兒的評估視力。視誘發電位可客觀地記錄閃光刺激對視皮層的誘發電位。

二、視野
視野(visual field)是指眼向前方固視時所見的空間範圍,相對於視力的中心視銳度而言,它反映了周邊視力。距注視點30°以內的範圍稱為中心視野,30°以外的範圍為周邊視野。如同視力,視野對人的工作及生活有最大的影響,視野狹小者不能駕車或從事較大範圍活動的工作。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視野小於10°者,既使視力正常也屬於盲。
許多眼病及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視野的特徵性改變,所以視野檢查在疾病診斷有重要意義。現代的視野檢查法不但實現了標準化、自動化,而且與其他視功能檢查相結合,如藍黃色的短波視野、高通視野、運動覺視野、頻閃光柵刺激的倍頻視野等。

(一)視野計的設計及檢查方法
1.視野計的發展階段 分為3個階段:(1)早期為手動的中心平面視野計和周邊弓形視野計。(2)第二階段始於1945年,以 Goldmann半球形視野計的產生為標誌,它仍屬於手工操作的動態視野計,其特點是建立了嚴格的背景光和刺激光的亮度標準,為視野定量檢查提供了標準。(3)第三階段為70年代問世的自動視野計,利用計算機控制的靜態定量視野檢查。

2.視野檢查的種類 分動態及靜態視野檢查(圖3-2)。
(1)動態視野檢查(kinetic perimetry):即傳統的視野檢查法,用不同大小的試標,從周邊不同方位向中心移動,記錄下患者剛能感受到試標出現的點,這些光敏感度相同的點構成了某一試標檢測的等視線,由幾種不同試標檢測的等視線繪成了類似等高線描繪的“視野島”。動態視野的優點是檢查速度快,適用周邊視野的檢查。缺點是小的、旁中心相對暗點發現率低。
(2)靜態視野檢查(static perimetry):在視屏的各個設定點上,由弱至強增加試標亮度,患者剛能感受到的亮度即為該點的視網膜光敏感度或光閾值。電腦控制的自動視野計,使定量靜態視野檢查快捷、規範。

3.視野檢查的影響因素 視野檢查屬於心理物理學檢查,反映的是患者的主觀感覺。影響視野檢查結果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①受試者方面:精神因素(如警覺、注意力、視疲勞及視閾值波動(是前面所敘因素的結果));生理病理因素(如瞳孔直徑、屈光間質混濁、屈光不正等)。②儀器方面:存在動態與靜態視野檢查法的差異,平面屏與球面屏的差異,單點刺激與多點刺激的差異等。此外,背景光及試標不同,視閾值曲線就不同,如試標偏大,背景光偏暗,其視閾值曲線較平;反之,閾值曲線較尖。因而,隨診檢測視野有否改變必須採用同一種視野計。③操作方面:不同操作者檢查方法和經驗不同;為了使視野圖典型化或診斷先入為主,人為地改變了視野的真實形態,造成假陽性;因時間、精力的限制,操作單調,有時檢查敷衍草率,造成假陰性。自動視野由電腦程序控制檢測過程,無人為操作的偏差,但是自動視野初次檢查的可靠性較差,受試者有一個學習、掌握的過程。

4.常用的視野檢查法
(1)對照法:此法以檢查者的正常視野與受試者的視野作比較,以確定受試者的視野是否正常。方法為檢查者與患者面對面而坐,距離約 l米。檢查右眼時,受檢者遮左眼,右眼注視醫生的左眼。而醫生遮右眼,左眼注視受檢者的右眼。醫生將手指置於自己與患者的中間等距離處,分別從上、下、左、右各方位向中央移動,囑患者發現手指出現時即告之,這樣醫生就能以自己的正常視野比較患者視野的大致情況。此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不需儀器。缺點是不夠精確,且無法記錄供以後對比。
(2)平面視野計:是簡單的中心30°動態視野計。其黑色屏布 l或 2m,中心為注視點,屏兩側水平徑線 15~20°,用黑線各縫一豎圓示生理盲點。檢查時用不同大小的試標繪出各自的等視線。
(3)弧形視野計:是簡單的動態周邊視野計。其底板為180°的弧形板,半徑為33cm,其移動試標的鈕與記錄的筆是同步運行的,操作簡便。
(4)Goldmann視野計:為半球形視屏投光式視野計,半球屏的半徑為33cm,背景光為31.5asb,試標的大小及亮度都以對數梯度變化。試標面積是以0.6log單位(4倍)變換,共 6種。試標亮度以 0.1log單位(1.25倍)變換,共20個光階(圖3-3)。此視野計為以後各式視野計的發展提供了刺激光的標準指標。
(5)自動視野計:電腦控制的靜態定量視野計,有針對青光眼、黃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特殊檢查程序,能自動監控受試者固視的情況,能對多次隨診的視野進行統計學分析,提示視野缺損是改善還是惡化了。國外Octopus、Humphery視野計具有代表性。

自動視野計的檢查方法有三大類:①閾上值檢查,為視野的定性檢查,分別以正常、相對暗點或絕對暗點表示。此方法檢查快,但可靠性較低,主要用於眼病篩查。②閾值檢查,為最精確的視野定量檢查,缺點是每隻眼約檢查15min,患者易疲勞。③快速閾值檢查,如TOP程序通過智能趨勢分析,減少了檢查步驟,每隻眼檢查僅需5min。
自動視野計結果判讀的要點:①視野中央部分正常值變異小,周邊部分正常值變異大,所以中央20°以內的暗點多為病理性的,視野25°~30°上下方的暗點常為眼瞼遮蓋所致,30°~60°視野的正常值變異大,臨床診斷視野缺損時需謹慎;②孤立一點的閾值改變意義不大,相鄰幾個點的閾值改變才有診斷意義;③初次自動視野檢查異常可能是受試者未掌握測試要領,應該複查視野,如視野暗點能重複出來才能確診缺損;④有的視野計有缺損的概率圖,此圖可輔助診斷。

(二)正常視野
正常人動態視野的平均值為:上方 56°,下方 74°,鼻側 65°,顳側 91°(圖3-4)。生理盲點的中心在注視點顳側 15.5°,在水平中線下 1.5°,其垂直徑為 7.5°,橫徑 5.5°。生理盲點的大小及位置因人而稍有差異。在生理盲點的上下緣均可見到有狹窄的弱視區,為視神經乳頭附近大血管的投影。

(三)病理性視野
在視野範圍內,除生理盲點外,出現其他任何暗點均為病理性暗點。
1.向心性視野縮小 常見於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晚期、球后視神經炎(周圍型)、周邊部視網膜脈絡膜炎等。還有癔病性視野縮小,色視野顛倒、螺旋狀視野收縮等現象。
2.偏盲 以垂直經線注視點為界,視野的一半缺損稱為偏盲。它對視路疾病定位診斷極為重要。
(1)同側偏盲 多為視交叉以後的病變所致。有部分性、完全性和象限性同側偏盲。部分性同側偏盲最多見,缺損邊緣呈傾斜性,雙眼可對稱也可不對稱。上象限性同側偏盲,見於顳葉或距狀裂下脣的病變;下象限性同側偏盲則為視放射上方纖維束或距狀裂上脣病變所引起。同側偏盲的中心注視點完全二等分者,稱為黃斑分裂,見於視交叉後視束的病變。偏盲時注視點不受影響者稱為黃斑迴避,見於腦皮質疾患。
(2)顳側偏盲 為視交叉病變所引起,程度可不等,從輕度顳上方視野缺損到雙顳側全盲。
(3)扇形視野缺損 ①扇形尖端位於生理盲點,為中心動脈分支栓塞或缺血性視盤病變;②扇形尖端位於中心注視點為視路疾患;③象限盲:為視放射的前部損傷。④鼻側階梯:為青光眼的早期視野缺損。
(4)暗點: ①中心暗點:位於中心注視點,常見於黃斑部病變,球后視神經炎,中毒性、家族性視神經萎縮。②弓形暗點:多為視神經纖維束的損傷,常見於青光眼,有髓神經纖維,視盤先天性缺損,視盤玻璃疣,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等;③環形暗點:見於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④生理盲點擴大:見於視盤水腫、視盤缺損、有髓神經纖維、高度近視眼。

三、色覺
人類的三原色(紅、綠、藍)感覺由視錐細胞的光敏色素決定。含紅敏色素、綠敏色素、藍敏色素的視錐細胞分別對570nm、540nm、440nm的光波最為敏感。人眼紅敏色素和綠敏色素的視蛋白基因位於X-染色體的長臂上,藍敏色素的視蛋白基因位於第7對染色體上。
正常色覺者的三種光敏色素比例正常,稱三色視。如果只有兩種光敏色素正常者稱雙色視,僅存一種光敏色素的為單色視。異常三色視是光敏色素以異常的數量進行比配,又稱色弱,紅色弱需要更多的紅色進行比配,綠色弱需要更多的綠色,藍色弱需要更多的藍色。兩色視者為一種錐體視色素缺失:紅敏色素缺失者為紅色盲,綠敏色素缺失者為綠色盲,藍敏色素缺失者為藍色盲。異常三色視者和兩色視者不合並視力喪失。單色視又稱全色盲,患者不能辨認顏色,同時有視力下降、眼球震顫等,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絕大多數先天性色覺障礙為性連鎖隱性遺傳,最常見者為紅綠色弱(盲),男性患病率約 5%~8% ,女性約 0.5%。發生於某些視神經、視網膜疾病者稱為獲得性色覺障礙。
色覺檢查是升學、就業、服兵役前體檢的常規項目,從事交通、美術、化工等行業必須要求正常色覺。色覺檢查還可作為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等早期診斷的輔助檢測指標,並可在白內障術前測定錐細胞功能狀態,對術後視功能進行評估。色覺檢查主要分為視覺心理物理學檢查(主觀檢查)和視覺電生理檢查(客觀檢查)兩種。目前臨床多用主觀檢查,客觀檢查尚處於應用研究階段。
(一)假同色圖測驗(色盲本測驗)
最廣泛應用的色覺檢測方法。優點是簡便、價廉、易操作,適於大規模的臨床普查,但它只能檢色覺異常者,不能精確判定色覺異常的類型和程度,而且被檢者需有一定的認知和判斷力。在同一副色彩圖中,既有相同亮度不同顏色的斑點組成的圖形或數字,也有不同亮度相同顏色的斑點組成的圖形或數字。它利用不同類型的顏色混淆特性來鑑別異常者。正常人以顏色來辨認,色盲者只能以明暗來判斷。其有效性依賴於選用的顏色、圖形和背景所含元素的亮度對比、元素大小等很多因素。色盲本的種類繁多,在設計上各有側重,如廣泛使用的石原忍色盲本多用於篩查,AO-HRR 測驗作為一種半定量檢查,SPPⅡ冊用於獲得性色覺障礙的檢查。國內有俞自萍、賈永源等色盲本。

(二)色相排列檢測
要求被試者按色調順序排列一組顏色樣品,從而反映出異常者的顏色辨別缺陷。主要有Farnsworth-Munsell (FM)-100色調測驗法和Farnsworth panel D-15色調測驗法。
(1)FM-100色調檢測法
1949年由美國心理學家Farnsworth設計,含85個色相子,要求在明度和飽和度保持恆定的情況下檢測。將排好色相子背面的編號記在記錄單上,並記分作圖。測驗判斷指標有總錯誤記分和錯誤軸的方向。總錯誤記分反映辨色力好壞,總分越高,辨色力越差。錯誤軸反映被檢查者色混淆的情況,可根據錯誤軸的方向定性診斷色覺缺陷的類型。此法靈敏度較高,可檢測出正常人對顏色的分辨力隨年齡增加而有所減退。不同人種的測試結果亦不同,主要是因黃斑色素及瞳孔大小不同而影響。缺點為操作比較複雜,檢查需時太長,體積也較大,攜帶不太方便。因此Farnsworth進行了改良,將85個色相子減為15個,稱Farnsworth Panel D-15色調檢測法。
(2) Panel D-15檢測法
Panel D-15檢測法包括15個色相子(圖3),原理同上。將被檢查者的排列結果記在記分紙上,正常人能將一組色相子排成一個圓環,而異常者則會以不同的順序排列它們。如有2條或2條以上的跨線與紅、綠、藍混淆軸相平行的異常者分別定為紅、綠、藍色異常;若跨線較多,排列又無規則,則定為全色盲。該法簡單,便於攜帶,適合大規模臨床普查。但靈敏度、準確性不如色盲鏡,色盲鏡查出為色覺輕度異常者,該法可能無法檢出。測驗結果也相對有偏差,其對紅、綠色覺障礙者檢測的可重複性大約為80%,如檢測結果為5條以下的跨線時應再次檢測以確定結果。

(三)色盲鏡(anomaloscope)
色盲鏡是一種通過特殊的顏色匹配來判斷色覺缺陷類型的儀器。其中NagelⅠ氏色盲鏡被認為是診斷先天性紅-綠異常的金標準。它基於Rayleigh匹配,即用紅色光(670nm)和綠色光(535nm)去匹配的黃色光(589nm)。利用這種紅、綠色比值除了能區別正常人和紅-綠色覺異常者,還能判斷異常的類型(是紅異常還是綠異常)和程度。Nagel Ⅱ氏色盲鏡又包含了Trendelenberg匹配,用藍光(470nm)和綠光(517nm)匹配藍綠光(480nm),可用於檢測藍異常。但不像Rayleigh匹配那樣有效,受到黃斑色素密度的影響。
色盲鏡與假同色圖及色相排列測驗不同的是,後兩者所使用的是表面色,表面色多為混合色,在色調、亮度及飽和度方面均不易穩定,易導致測驗結果的偏差。色盲鏡使用的是色光,使其不僅能正確診斷各種色覺異常的類型,還可進一步較準確的測定辨色能力。缺點為使用比較麻煩,需專門人員操作,檢查較費時間,且較昂貴。另外,對老年人,兒童及明顯視力障礙者,檢查困難。

四、暗適應
暗適應(dark adaption)檢查可反映光覺的敏銳度是否正常,可對夜盲症狀進行量化評價。正常人最初5min的光敏感度提高很快,以後漸慢,8~15min時提高有加快,15min後又減慢,直到50min左右達到穩定的高峰。在5~8min處的暗適應曲線上可見轉折點(Kohlrausch曲),其代表視錐細胞暗適應過程的終止,此後完全是視杆細胞的暗適應過程。
檢查暗適應的方法有:
(1)對比法:由被檢者與暗適應正常的檢查者同時進入暗室,分別記錄在暗室內停留多長時間才能辨別周圍的物體,如被檢者的時間明顯長,即表示其暗適應能力差。
(2)暗適應計: 常用的有Goldmann-Weekers計、Hartinger計、Friedmann暗適應計等,其結構分為可調光強度的照明裝置及記錄系統。通常在做5~15min的明適應後,再做30min的暗適應測定,將各測定點連接畫圖,即成暗適應曲線。
文本框

五、立體視覺
立體視覺(stereoscopic vision)也稱深度覺,是感知物體立體形狀及不同物體相互遠近關係的能力。許多職業如駕駛員、機械零件精細加工、繪畫雕塑等要求有良好的立體視覺。立體視覺一般須以雙眼單視為基礎。外界物體在雙眼視網膜相應部位(即視網膜對應點)所成的像,經過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的融合,綜合成一個完整的、立體的單一物像,這種功能稱為雙眼單視。雙眼單視功能分為三級:I級為同時知覺;II級為融合;III級為立體視覺。可用以下方法檢查。
(1)障礙閱讀法:用一鉛筆置於雙眼與書之間,能正常使用雙眼者可順利閱讀,僅用一眼者則鉛筆必然遮擋數個文字。
(2)Worth四點試驗:用一裝有四塊玻璃的燈箱,上方為紅色,中央兩個為綠色,下方為白色。患者戴紅綠眼鏡。有雙眼視覺者可看到4個燈,上方為紅色,中央2個為綠色,下方為紅或綠色。雙眼視覺不正常者僅看到2個紅燈或3個綠燈。如看見2紅3綠5個燈則患者有複視。
(3)同視機法:用同視機檢查的是看遠的雙眼視覺。使用不同的畫片可檢查三級功能。I:同時知覺畫片可查出主觀斜視角和客觀斜視角。如主觀斜視角等於客觀斜視角為正常視網膜對應,如二者相差5°以上則為異常視網膜對應。II:融合畫片為一對相同圖形的畫片,每張圖上有一不同部分為控制點。先令患者將兩畫片重合並具有控制點,再將兩鏡筒臂等量向內和向外移動,至兩畫片不再重合或丟失控制點。向內移動範圍為輻輳,向外移動範圍為分開,二者相加為融合範圍。正常融合範圍為:輻輳25°~30°,分開4°~6°,垂直分開2△~4△。III:立體視覺畫片雙眼畫片的相似圖形有一定差異,在同視機上觀察有深度感。
(4)隨機點立體圖:製成同視機畫片可檢查看遠的立體視,製成圖片可檢查看近的立體視。常用的有Titmus立體圖和顏少明立體視覺圖(正常立體視銳度≤60弧秒)。前者用偏振光眼鏡,後者用紅綠眼鏡檢查。用於兒童,簡便易行,可做定量檢查。
(5)Bagolini線狀鏡法、紅玻片法、後像試驗等。

六、對比敏感度
視力表視力反映的是黃斑在高對比度(黑白反差明顯)情況下分辨微小目標(高空間頻率)的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物體間明暗對比並非如此強烈。對比敏感度即在明亮對比變化下,人眼對不同空間頻率的正弦光柵視標的識別能力。眩光敏感度是檢測雜射光在眼內引起光散射,使視網膜影像對比度下降而引起的對比敏感度下降效應。空間頻率是指1度視角所含條柵的數目(週數),單位為周/度(c/d)。對比敏感度由黑色條柵與白色間隔的亮度來決定。人眼所能識別的最小對比度,稱為對比敏感度閾值。閾值越低視覺系統越敏感。以不同視角對應的不同的空間頻率作為橫座標,條柵與空白之間亮度的對比度作為縱座標,可繪製出對比敏感度函數曲線。在正常人,此函數曲線似倒“U”形圖)。它比傳統的視力表視力(視標黑白分明、只有大小差別、無明暗變化)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低頻區反映視覺對比度情況、中頻區反映視覺對比度和中心視力綜合情況、高頻區反映視敏度)。因此檢查對比敏感度有助於早期發現及監視某些與視覺有關的眼病。例如,早期皮質性白內障影響低頻對比敏感度;早期核性白內障影響高頻對比敏感度;較成熟白內障影響高、低頻對比敏感度。
對比敏感度檢查最初曾多用Arden光柵圖表(1978)進行檢查,方法簡便,適用於普查,但最高只能測定6c/d,欠精確。現多用對比敏感度測試卡(Functional Acuity Contrast Test Chart,FACT卡)以及計算機系統檢測(如Takaci-CGT-1000型自動眩光對比敏感度檢查儀)。FACT卡橫分5排, 左側排首標明A、B、C、D、E,分別為1.5、3、6、12、18 c/d,即有5個空間頻率。每排有9個圖,各對應不同的敏感度值,條柵圖有3種方向,即垂直、左及右斜。包括遠、近兩種檢查距離,兩眼分別測量,採用調節法即從上到下(低頻區向高頻區),從左到右(高對比度向低對比度)移行,要求被檢者辨認圖像有無條柵及條柵的方向,確定閾值。計算機檢測系統則在顯示器上顯示正弦條柵,對比度連續可調,空間頻率範圍廣,適於精確地測定視覺系統的對比敏感度。如Takaci-CGT-1000型自動眩光對比敏感度檢查儀通過光圈變化檢查對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其橫座標為空間頻率,其中6.3°~4.0°視角為低頻,3.5°~1.6°為中頻,1.0°~ 0.7°為高頻;縱座標為敏感度閾值,與對比敏感度成倒數(圖)。此外,近年來用激光對比敏感度測定儀(將激光干涉條柵直接投射在視網膜上),採用氦氖激光,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將兩束氦氖激光通過一定的裝置,產生點光源,聚焦於眼的結點,通過屈光間質,到達視網膜上形成紅黑相間的干涉條紋,通過變換干涉條紋的粗細以及背景光的亮度,便可記錄下不同空間頻率的對比敏感度閾值(激光視力)。

七、視覺電生理
常用的臨床電生理檢查包括:視網膜電圖(electroretinogram,ERG)、眼電圖(electrooculogram,EOG)和視覺誘發電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各種視覺電生理檢測方法及其波形與視網膜各層組織的關係概述為表3-2。

表3-2 視網膜組織結構與相應的電生理檢查
視網膜組織結構電生理檢查色素上皮EOG光感受器 ERG的a波 雙極細胞、Müller細胞 ERG的b波 無長突細胞等 ERG的Ops波 神經節細胞 圖形ERG視神經 VEP和圖形ERG

(一)眼電圖
EOG記錄的是眼的靜息電位(不需額外光刺激),其產生於視網膜色素上皮,暗適應後眼的靜息電位下降,此時最低值稱為暗谷,轉入明適應後眼的靜息電位上升,逐漸達到最大值—光峰。產生EOG的前提是感光細胞與色素上皮的接觸及離子交換,所以EOG異常可見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細胞疾病,中毒性視網膜疾病;一般情況下EOG反應與ERG反應一致,EOG可用於某些不接受ERG角膜接觸鏡電極的兒童受試者。
(二)視網膜電圖 記錄了閃光或圖形刺激視網膜後的動作電位(圖3-5)。通過改變背景光、刺激光及記錄條件,分析ERG不同的波,可輔助各種視網膜疾病的診斷。
1.閃光ERG 主要由一個負相的a波和一個正相的b波組成,疊加在b波上的一組小波為振盪電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其各波改變的臨床意義如下:
(1)a波和b波均下降,反應視網膜內層和外層均有損害,見於視網膜色素變性,玻璃體出血,脈絡膜視網膜炎,全視網膜光凝後,視網膜脫離,鐵鏽、銅鏽症,藥物中毒。
(2)b波下降,a波正常,提示視網膜內層功能障礙,見於先天性靜止性夜盲症Ⅱ型,小口病(延長暗適應時間,b波可恢復正常),青少年視網膜劈裂症,視網膜中央動脈或靜脈阻塞。
(3)ERG視錐細胞反應異常,視杆細胞反應正常,見於全色盲,進行性視錐細胞營養不良。
(4)OPs波下降或消失,見於視網膜缺血狀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缺血型和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等。
2.圖形ERG 它由P1(P-50)的正相波和其後N1(N-95)的負相波組成。圖形ERG的起源與神經節細胞的活動密切相關,它的正相波有視網膜其他結構的活動參與。臨床應用於:開角型青光眼(圖形ERG的改變早於圖形VEP),黃斑病變。
3.多焦ERG(multifocal ERG,mfERG) 即多位點視網膜電圖。是通過計算機控制的刺激器,以多個六邊形模式來刺激視網膜,刺激單元明暗變化由m序列來決定,得到的連續ERG混合反應信號,經計算機分析處理,得出每個刺激單元相應的局部ERG信號,通過多位點曲線陣列來表達,同時可以三維地形圖顯示。此外,mfERG還可以平均反應曲線波形(如6個環、4象限、上下半野甚至是任意的組合的平均反應)、以及多種組合圖等多種形式來呈送結果。它主要反映了後極部的局部視網膜(25度)功能。
(三)視覺誘發電位
視皮層外側纖維主要來自黃斑區,因此VEP也是判斷黃斑功能的一種方法(圖3-6)。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到視皮層任何部位神經纖維病變都可產生異常的VEP。(增加閃光、圖形VEP)
臨床應用:(1)判斷視神經、視路疾患。常表現為P-100波潛伏期延長、振幅下降。(2)在繼發於脫髓鞘疾患的視神經炎,P-100波振幅常常正常而潛伏期延長;(3)鑑別偽盲,主觀視力下降而VEP正常,提示非器質性損害;(4)檢測弱視治療效果;(5)判斷嬰兒和無語言能力兒童的視力;(6)對屈光間質混濁患者預測術後視功能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