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離家出走??

Tags: 孩子, 學校, 學生,

所謂離家出走,通常是指未成年的學生未經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擅自離開家庭或學校而出走他處至少一天以上,且有意隱瞞其去向的行為。

工具/原料

從心理上來分析,造成中學生出走的心理因素大致上有以下幾方面。

方法/步驟

抗拒心理

中學生的自尊性都較強,如遇到家庭或學校給予精神上的奚落和虐待,或父母師長處事不公,蠻橫武斷,或冷嘲熱諷,語言尖刻,嚴重損害其自尊心。如由於家長或教師私拆學生信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通信自由權和隱私權,這種心理創傷,會使之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而在無力抗爭的條件下,憤然出走,以出走表示抗拒。

報復心理

這類孩子因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的不公平對待,因此用離家出走進行報復。他們一般不會走得太遠。當暗中窺視父母東尋西找的狼狽相時,還會幸災樂禍、得意洋洋。

威嚇心理

由於家長對孩子長期寵愛,使孩子養成任性、執拗的脾氣,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不依不行。當一旦發生違背其意志的衝突,而家長與學校又不退讓,如要求家長購買手機或小靈通甚至購買電腦,家長不同意,使他忍受不了,即以出走向對方示威,用威嚇來達到使對主屈服的目的。

逃避心理

部分中學生由於不能妥善處理與老師、同學之問的矛盾.因而內心擔憂,不滿、煩惱,結果導致離家出走。也有的學生由於某種原因遭到周圍人們的責難,或幹了不光彩的事(如夜間翻圍牆上網吧、偷竊自行車等)而無顏見人,在羞愧至極,無地自容時,以出走來轉移人們的視線,逃避輿論的壓力和家長的嚴厲懲治。

團伙心理

不少中學生由於自己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加上學校與家長教育不當,使他們感到在家庭和學校得不到溫暖。在他們最需要愛和溫暖的時候,就會不加選擇地靠攏社會上的小團體,甚至以此作為“歸宿”。由於其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容易輕信別人的話,跟隨他人輕率出走。

好奇心理

好奇性是中學生較為突出的心理特點,好奇心是學生探險涉險、尋根究底的驅動力。一些中學生在某些武打影視和武俠小說的誘惑下,對拜師學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背離親人,盲目出走,奔赴名山大剎去學武術。實際上,最後必然淪落社會,到處流浪。也有個別中學生受商品經濟的影響,不思學習,想私自外出打工,證明個人價值所在,甚至極個別學生,偷拿家中的積蓄,離家去外面開公司賺大錢,但事實上憑其知識和生活方面的閱歷最後還不是一敗塗地。

玩樂心理

有些中學生學習成績差,沒有學習興趣,他們卻迷戀網絡遊戲或熱衷於打遊戲機,有的乾脆四處遊玩,東轉西轉,為了滿足他們的玩興就離家出走,等玩足了玩累了才返回來。

交友心理

有些中學生在網絡上交了一些朋友,聊得十分投機,相見恨晚,有的就離家出走私下裡去見網友。也有的中學生不好好讀書,瞞著家長和同學或社會青年談起了戀愛,一旦家長和老師反對,男女二人就私自離家出走,造成既成事實。

解脫心理

學校的學習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家中父母只是責備和苛求,缺少具體的關心和幫助,這樣使中學生感到十分孤獨、煩惱,併產生了自卑感和不滿情緒,他們離家出走是尋求心理上的解脫,因而寧願混跡於社會之中。

注意事項

勵志少年軍校工作者提醒大家:學生的出走,既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對學生出走心理的預防和疏導,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把預防與疏導結合起來,而且預防重於疏導,疏導也是預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