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古典詩詞中意境朦朧的書寫,這幾天成了京城空氣狀況的真實寫照。10日晚間開始籠罩京城的霧霾連綿多日,12日北京PM2.5指數瀕臨“爆表”,北京幾乎所有區域被意味著最嚴重汙染的“深褐色”覆蓋。
方法/步驟
捲土重來的PM2.5,不只是北京的煩惱。最近,從華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霧瀰漫。從往年看,冬季也是空氣質量下降的重災區。然而,在濃重的霧氣中,PM2.5的汙染之害卻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汙染是自由流動的,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對浩蕩的車流、高聳的煙囪、飛揚的煙塵,我們再也不能熟視無睹,以為不在自己家門口就沒事。PM2.5的危害,已經像無孔不入的霧氣一樣,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有研究更是指出,近年來PM2.5汙染的高發和加重與煤炭消耗量的急速增長有直接關係。儘管北京、廣州等城市已經成為煤炭總量絕對削減的先行者,但獨個城市的單打獨鬥已不足以應對區域空氣汙染擴散的嚴峻現實,PM2.5汙染的重災區尤其應該啃下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這塊硬骨頭。
這更說明,治理PM2.5,單兵突進難以奏效,亟須進行頂層設計,出臺系統方案,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只有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設、區域發展、個人生活的宏觀與微觀之中,才有清新暢快的健康呼吸
霧霾汙染也曾經困擾倫敦,根據《生命時報》駐倫敦記者的報道,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治理霧霾汙染的一條出路。“霧都”、“陰霾”、“昏暗”等詞在19世紀的英國名著中常常出現。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的開篇就細緻描述了倫敦的霧,“那是一種沁入人心深處的黑暗,是一種鋪天蓋地的氛圍。”進入20世紀中期,英國人為摘掉“霧都”的帽子,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治理空氣汙染。
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裡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臺而中止,歌劇院裡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的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