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析師的經驗的一些總結?

  剛在一家公司離職,這是一家剛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因為公司上市後規模迅速狀大,急於開發幾款戰略產品支承,公司高層對我們之前進行的一個項目非常重視,投入巨大。系統開發之初需求原本很明確,但新的需求總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提出,今天來了個推广部經理,明天來了個市場部總監,各有各的想法,並且各個部門、分公司經常找開發小組開會提出新的需求變更。由於項目經理的“軟弱”,我們一般很難拘絕。因為老總總是要先看到做出的效果再提意見,所以項目做的很急,系統框架在剛開始設計時沒有被充分討論、簡化,感覺在後續開發中遇到很多問題,  現已離職,也無所顧忌,特談一談對系統分析的看法,總結一下之前的工作的經驗,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做需求分析,我覺得最重要的任務是簡化業務流程、規則、邏輯;豐富用戶體驗;  0. 儘量將複雜的用戶需求抽像成最簡單的業務規則、數據庫結構來實現。因為需求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確定的,假設我們剛開始對核心需求的實現方式增加了一點點的複雜性,比如說多加了一個表,一個藕合字段,那麼對於以後的擴展我們就有可能要去制定更加複雜的規則去適應,從而“被逼”消耗更多的工作,使用更加複雜的結構和業務規則。尤其當需求發生不斷變化時,改變這種體系所要花費的代價也會隨之幾何級上升(因為一般是不可逆的),用戶的可操作性也會隨之越低,並增加了其使用上的難度,從而不得不對其進行培訓。

方法/步驟

  1. 對於一個面向公共(大用戶群、非公司內部系統)的系統,要充分進行“二八“劃分;一個系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要關注最廣大的80%的用戶,因為另外20%的需求很可能會使另外的80%的人產生困擾;一般人最容易記得7個字以內的句子,同樣大部分軟件只有20%的功能是經常使用到的,對於互聯網公眾平臺來講對另外不常用的80%需求的“重視”,只會分散開發人員的注意力,使用戶體驗、易用性、可操作性下降,並增加系統複雜性、維護和運營成本;因此要將主要精力放到那20%功能的開發上。

  2. 對於核心產品,業務規則和邏輯的設計萬不可草率,並且不要集中由“一類”人去做;要從全局的角度制定業務流程,最好一開始就將最終使用和開發者納入業務流程、規則、邏輯設計隊伍。並充分討論精簡後完成產品的整體構架設計,然後進入編碼階段。綜合考量成本/效果的比例,捨棄對系統可能產生混亂的設計,並想辦法最尋找簡單的替代方案。而且儘可能一開始就確定數據庫的主體框架,而非去制定每一步的細節。

  3. 對於功能寵大、業務複雜的系統,我認為用戶需求接受比在 5:3:2 左右是正常的, 相當於10條需求中有5條可以完全接受的,有3條需要將實現方式略加改變而達目的,但一般有1~2條無法實現是正常的,因為可能會對系統造成較大的複雜性或不利於擴展,而且很有可能跟現有系統的功能產生衝突。不利於系統結構最簡化,增加系統運營成本的不可控風險。

  4. 當公司的主打產品經歷過數次功能擴展、升級後,而造成的構架複雜性、數據庫負載、穩定定、可操作性和用戶友好度下降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該考慮將關聯性不大的功能分離成相對獨立的幾個系統,只進行核心數據表進行共享,以此增強各個分系統的可重用和可靠性性。從而避免只向一個大型系統輸出複雜性,造成可靠性下降,以及維護、運營成本的上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