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秋季防中風需先防噪?

我國是中風高發的國家。據統計,全國每年有200萬-250萬名新發腦血管病患者。有資料表明,約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發生中風。由此可見,秋季尤其需要預防中風的發生。提及預防,我們就應找出秋季中風高發的原因,進而從源頭進行有效的預防。

  

秋季中風高發的原因

初秋溫燥為病,既有燥邪易傷陰津,又有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兩邪相合,陰傷更甚,陰不制陽,化生瘀痰,痺阻腦脈;深秋涼燥為病,既有燥邪傷及陰津,又有寒涼之邪,其性收引凝滯,收引則經脈拘攣,凝滯則血行澀滯不暢,兩邪相合,則血行不暢,痺阻腦脈。因此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腦脈痺阻,經絡不通,清竅蒙閉,導致中風的高發。這就是秋季中風高發的原因。

從中醫角度出發,秋季中風高發歸結於“秋燥”,所以預防秋燥就能有效幫助人們預防中風的發生。如何預防秋燥引起中風發生,鄉親藥網醫師指出:預防中風要做到每日保證1200毫升的飲水量,注意保暖,以及飲食上要以清潤的食物為主,避免吃燥熱的食物。

秋季防噪的方法

保證飲水量

  每天需保證飲水1200毫升。大多患者發病前均缺水。機體缺水易使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加大,很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風發病機會。臨床發現大部分中風患者在發病當天都有缺水的病史。

  喝水的次數要多。喝水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喝,因為口渴時表明人體已缺水,應每隔一小時就喝一杯水。夜尿多的老人床頭最好放一杯水,起夜後可以及時補充水分。

  早晚喝杯水。人們經過一夜睡眠、出汗和排尿後,人體水分減少,血粘稠度會升高。所以夜晚入眠前及早晨起床後,各飲用200毫升左右的白開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

注意:秋季防中風需先防噪

注意別“秋凍”

  “春捂秋凍”是民間常用的養生方法,但並非人人皆宜,特別是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秋天來臨,氣候變涼,特別是在霜降之後,天氣由涼轉寒,人體受到寒冷空氣刺激後,常導致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全身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引起血壓升高。此時,血小板也易於凝集而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加大,血凝時間縮短,進一步促使血壓的增高和血栓的形成。再加上中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應激性和抵抗力降低,因此極易導致中風的發生。

飲食清潤

  秋季氣候乾燥,易損傷人體陰津,所以飲食宜清談養陰、滋潤多汁,清淡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主要有梨、甘蔗、百合、銀耳、大棗、紅薯、枸杞、麥冬、沙蔘、蜂蜜、山藥、白扁豆、藕、栗子、胡桃、花生、荸薺、海蟄、胡蘿蔔、薺菜、平菇、海帶、番茄等。少吃辛辣、煎炸,易傷陰津食品,如辣椒、生薑等。

注意:秋季防中風需先防噪

醫療, 中風, 防噪, 需先,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