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581-682)是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也是傑出的養生實踐家。相傳他在百歲時仍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長壽者。他從小日誦千餘言,善於談論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教經典,撰有《千金要方》、《福祿論》和《攝生真錄》等。
流傳至今的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津常漱,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肛常提,膝常扭,步常散,腳常搓。”他的“六字養生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氣功,方法是通過“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發音疏通與調和相關臟腑的經絡和氣血,達到防病治病健身益壽的功效作用:堅持練此功法可以打通人體的14條經絡,使五臟六腑氣血暢通,以達到通淤導滯、陰平陽祕、氣血旺盛、散毒解結、脾胃調和、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功效。
APHGFIC養生專家張博士仔細研究孫思邈的的“三少”養生法,歸納總結如下:
一是心中事少,“安心是藥更無方”。安心的前提是心中事少,這事指的是是非之事,煩惱之事。因此,平時一定要心情舒暢,善修情性,淡泊名利,寬以待人,儘量減少和抑制不良情緒對精神的刺激,才能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人之精氣神得以呵護,養生之本就牢固了。
二是腹中食少,“欲得長生腹中清”。平時一定要食少,特別對爽口物和肥膩厚味,一定要口下留情,這樣才能讓腸胃輕鬆消化暢順,加之多喝茶水,自然就能腸腹雙清,內病不染了。
三是自然睡少,“自然入睡自然醒”。睡眠是天然的補品,人到老年以後,隨著生理機能的變化,睡眠相對減少是一個正常的規律,要保證睡眠質量是關鍵。
孫思邈還有養生的“少”與“多”辯證法。他歸納總結了養生十二“少”:“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認為“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與之相對應,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者不除,則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這對我們現代養生仍具有很深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