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變基金業銷售格局的方面,近年第三方銷售新的生力軍正在加入。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是指以基金代銷為主要業務的獨立的金融銷售機構。
其實為第三方銷售機構收取增值服務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允許基金銷售增加“增值服務費”內容,即鼓勵提供專業服務並收取與服務質量相關的費用。
據悉,英美等成熟市場基金銷售費率較靈活,專業理財顧問服務收取的銷售費用通常較高,有的可達5%。目前展恆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收會員費,給投資者提供基金組合,幫其選擇適合的基金產品;二是介紹會員通過券商銷售渠道買基金,得到一部分的佣金收入。
“銷售資格不是稀缺資源,我們申請第三方銷售牌照,不是要解決銷售平臺問題,而是解決會員購買公募產品的通道問題。”閆振杰認為,通過自己的通道,客戶資金相對安全,客戶也不會被銀行、券商搶走;有了第三方牌照,公司將不用再通過券商渠道購買,可以拿到百分之百的手續費收入。不過,閆表示,如果成本高,還是會推薦會員選擇券商渠道,以保證會員成本最低。
它將各種不同型別基金公司管理的不同風格的基金產品,納入到統一的銷售平臺。在境外,第三方銷售機構是基金的第一大銷售渠道。比如,美國第三方銷售的比重佔到70%,英國在55%以上。然而在我國,銀行渠道佔比超過60.84%,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另外,直銷和券商渠道佔比分別為30.48%和8.69%;第三方銷售的份額幾乎微乎其微。好買基金楊文斌表示,即使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牌照發下來,短期之內,仍難與銀行相抗衡。他樂觀預計說,希望5年以後,整個第三方銷售機構這塊能佔到10%~20%的市場份額。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出來一批有“投顧”資質的第三方銷售機構根據投資者的不同情況,對資金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投資者的偏好等特點,去推薦配置不同的基金產品,或將改變目前“銀行吃基金,基金吃基民”的基金畸形生態鏈,同時為不同風險的基金找到不同投資者,反過來也促使基金做出特色。
然而,從雋升投顧過去7年的經驗來看,銷售牌照本身並不是一個金字招牌。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獲得基金銷售牌照的第三方機構。雋升投顧的基金銷售業務並未真正開展起來,一年要賠一千多萬元。是什麼原因讓雋升“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當時,業內通行的做法是,投資者認購500萬元以上,認購費每筆是1000元。而監管銀行()提取的監管費是1%。也就是說,如果我賣了2000萬元,要給銀行2萬元,由於只收上來了1000元,其他的我全要倒貼。”林義相表示,“這也證明這種商業模式不成立。”
據瞭解,雋升投顧每年的基金銷售額在幾百萬至幾千萬元,收入只有幾十萬元,但每年的支出就高達1000多萬元,包括幾十個人的分析、研究團隊,以及軟硬體等。如果純粹靠基金銷售,第三方銷售機構很難盈利。“與銀行證券商相比,第三方沒有足夠的優勢:手續費不便宜,網點也不多。其次,成本高利潤薄。”據閆測算,從基金公司收取6%的佣金當中,有一半是硬成本,剩下的一半,還有一部分要給銀行。更為關鍵的是,對於其他希望申請第三方銷售牌照的公司來說,曾經困擾雋升的固疾(結算技術路徑未通)並未消除。
與此同時,天相投顧也正在探索一種新的資金結算模式,類似券商第三方託管形式,即基民可以將錢在天相賬戶和繫結的託管行之間自由轉換買賣基金,類似炒股賬戶中所採用的銀行第三方存管。相關人士表示,這種模式好處不少:首先資金封閉執行,安全性有保障;其次,網上交易很便利;第三,基民還能有利息收入。
未來盈利模式:基金銷售+投顧+FOF
“基金銷售是一個走量的過程,公募基金體量大,單筆投資的毛利很低。”如果以每年1%的佣金計,楊文斌測算,第三方銷售公司一年至少要做到“20億~30億元以上的規模的量,二三千萬元的收入才能達到贏虧臨界點。”楊強調,前3~5年估計會是一個純投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