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拳譜?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拳譜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亦稱炮捶。 新架二路拳動作比較複雜。套路中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主, "掤履擠按"四正手的運用為輔,剛中寓柔,力求堅剛,震腳發力,閃戰 騰挪,竄蹦跳躍,鬆活彈抖,著重於彈性勁的練習。外形上顯示疾剛跳躍為主,緩柔沉穩為輔的特點。運勁方法要求以手鄰身,配合靈活的步 法,以剛為主,剛柔相濟,以內勁為統馭,內不動,外不發,一動全動 ,節節貫穿,完整一氣。 學習新架二路拳,應在練好新架一路拳的基礎上進行。

第一式 預備勢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 搬攔肘

第七式 護心捶

第八式 拗步斜行

第九式 煞腰壓肘拳

第十式 井攔直入

第十一式 風掃梅花

第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十三式 撇身捶

第十四式 斬手

第十五式 翻花舞袖

第十六式 掩手肱捶

第十七式 飛步腰攔肘

第十八式 雲手(前三)

第十九式 雲手(後三)

第二十式 高探馬

第二十一式 連珠炮

第二十二式 倒騎麟

第二十三式 白蛇吐信

第二十四式 海底翻花

第二十五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六式 左裹鞭炮

第二十七式 右裹鞭炮

第二十八式 獸頭勢

第二十九式 劈架子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鍛鍊方法

  王勇在《武魂》2001年第11期上載文談到:陳式太極拳中拳架與推手的關係。他說:“拳架屬個人單獨練習,要求每招每式準確完美和周身動作協調相隨,是初學者的必經之路,也是上乘功夫的具體表現形式。推手則屬兩人對練,以便掌握基本技擊技巧,是檢驗拳架正確與否的試金石,也是初步對敵的實踐。拳架訓練基本動作、推手可加深對招式實際用法的領會,如果只練拳架不學推手,就無法體會對敵的直接實踐,雖健身養生,卻不能正確掌握技擊防身的技巧。如果單純學習推手,不練拳架,雖能掌握一些技擊技巧,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太極拳。拳架、推手二者必須兼顧學習,不可偏一。”

  還談到學習陳式太極拳的主要過程有:“拳架、改拳、推手、單式練習、功力訓練、推手技擊和技擊等諸多階段”。

  拳架學習主要是“掌握各個拳式及整個套路,記住動作順序、執行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在改拳學習階段,主要是“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姿勢,還要把內勁運用到各個拳式及練習拳的整個過程中,做到神、意、氣的有機結合”。“要使動作符合技擊的要求,力求周身靈活,對稱平穩,要求每個習練者有規矩的外型,完整的內勁,鮮明的技擊法,紮實的功力,優美的太極神韻”。

  推手鍛鍊“要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活步推手“以攻防進退為主。要求步法穩健多變,運勁堅實而不僵拙,以意帶步”。推手技擊是“介於推手和技擊之間的一種鍛鍊方法,攻防性很強,以拿肢、纏節為能,顯生擒活化之妙;以明勁辨勢為真,體會八法的合理應用”。

  演練陳式太極拳時要求:“在上身中正安舒的基礎上,機體各個部位的勁力要對稱,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發後塌,八面支撐,強調走低架子,發勁鬆活彈抖,輕沉兼備,倒換虛實襠走弧。要使整個演練過程有聲有色,瀟灑而莊重,舒展而緊湊,有快有慢,有剛有柔,節節貫通,使人感到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將你帶進一種美妙的境界中”。

 練習陳式太極拳對下肢部的要求

1.襠:

陳式太極拳對襠部的要求是要圓、要虛、要鬆、要活,太極技擊。避免出現尖襠,塌襠和死襠。《拳論》說:“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又說:“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襠在套路執行和技擊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圓襠:

  就是兩胯根與兩膝蓋要撐開撐圓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開步時,一腿實,一腿虛,虛腿腳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即股內斜肌)才有內旋外轉之意,再加上會陰處的虛虛上提,襠部就有圓、虛之感,就可避免尖襠(人字襠)的虛實不分。鬆襠和活襠,就是胯節與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住骨盆,虛實要靈活變換。檔部的虛實變換,不象掛鐘一樣左右擺動。在左右變換時,走的是平行“∞”字,內外旋轉;在前後變換時,走的是下弧線。這樣才能避免“死襠”不動,虛實不分,只見上肢活動的現象。塌襠是臀部低於膝蓋,膝關節有了死彎,步法不輕,犯了轉關不靈的毛病。襠部的會陰穴是任督二脈的起點,練拳時頭頂的百會穴與襠部的會陰穴上下呼應,陰陽經氣得到平穩,也有利於立身中正。

  在運動過程中,腰與襠有密切關係,襠與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鬆沉,胯能撐開,膝能裡合,襠勁自能撐圓,太極拳練習。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又說:“尻骨,環跳蹶起來,裡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2.胯(髖):

  陳式太極拳對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開,就是胯關節要鬆開。《拳論》講:“腰如車軸,氣如車輪。”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鬆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鬆活,死頂住骨盆、腰也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鬆胯”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為胯部支撐著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鬆,膝關節的負擔就要加重。一般初練的人,腿部力量差,膝關節支援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鬆胯,形成膝蓋前栽,鼓肚挺胸,身體後仰的不良姿勢。正確的要求是:保持軀幹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前腳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後邊有凳子坐著一樣。髖關節的放鬆,又必須與肩關節的放鬆上下結合。如果胯不鬆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壓,影響肋部腹部肌肉的鬆馳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氣機升降功能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就難以達到“腹內鬆靜氣騰然”的要求。

3.膝:

  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活動效能好,伸縮力強,是脛腓骨與股骨的結合部,它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太極拳是在曲膝鬆胯的基礎上保持立身中正。在整套架式練習時,膝關節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膝關節有直接的關係。從身法上講,身法低,步定大,膝關節承受負擔就重。在套路練習中、腿部支撐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關節的調節來完成的。

  初學太極拳的人,應該先練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撐力,再逐漸降低身法。這樣由高到低,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免膝關節受傷。同時還要注意膝關節的保護,練拳之後,關節及身體組織血液執行加速,關節區域性有熱感,這時皮竅開而腠理鬆,千萬不可用冷水洗或風吹,以免風溼乘機入侵,引起關節皮肉的風溼痺症。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上對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雙人推手,兩腿相併,兩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對方失勢,也是護襠,護臁骨的方法。《拳論》有“遠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說法。

 4.足:

  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勢的正確與否,對保證步法的靈活穩健有重要的作用。陳式太極拳對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實地,足趾、足掌、足後跟皆要抓地,湧泉穴(正腳心)要虛。足趾不能翅,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後晃。在開步及邁步時,要定準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亂動。這樣才有步履清晰、沉著、穩健的感覺。

  另外,在執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開步時,都要曲膝鬆胯,足尖上翹裡合,足跟裡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開到適當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實。向後退時,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里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實。足尖外擺和里扣時,要使腿部還具有螺旋纏絲勁。

  足在技擊上可分為鉤、套、蹬、踢、踩等方法。鉤、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相關閱讀推薦:

  · 陳式四十式太極拳譜 簡單易學好處多

  · 陳式太極拳拳譜 三十八式簡單易學

  · 吳式太極拳拳譜 學好45式輕鬆入門

  · 楊式太極拳48式拳譜 輕鬆入門

  · 楊式太極拳22式拳譜 簡單易學

  · 陳式太極拳簡易24式 堅持練太極好處多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