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南漆北蠟的方法保護紅木傢俱?

Tags: 表面, 南漆, 北蠟,

上漆:上漆工藝不僅複雜,對傢俱木質也有要求,施於木質油性較大的傢俱,如大紅酸枝、紫檀、烏木等製作的名貴的傢俱,此種工藝有漆膜光澤度高、耐腐蝕、堅韌耐磨等優點。

燙蠟:是將蠟液滲進木材組織內,固化木材,填平棕眼和木紋縫隙,然後在木材表面上形成透明平整的蠟膜,增加木表的油性光澤,能充分表現木材原有的天然質感、紋理、光澤。燙蠟工藝對傢俱材面的要求極高,不允許有變色、汙點、裂縫、蟲孔等木材缺陷,也不允許有起毛、逆紋、刨刀痕、撕裂凹坑等加工缺陷,故在燙蠟之前要對傢俱的表面進行精細加工,紋理單調或淺色的木材則不宜採用。蠟飾是一種高檔傢俱裝飾,但也有耐熱性不好、耐藥性差、易被酒精侵蝕等缺點,故餐桌面、茶几面不宜採用蠟飾。

上漆:是保護更是裝飾

上漆工藝既能使傢俱防腐防潮,又特別適合美化加工,應用於傢俱的歷史非常悠久,成為中國傢俱主要的裝飾方法。從商周時期至南北朝,漆木傢俱一直是中國傢俱的主流。商周時期的漆箱、漆案、漆幾等都非常精美。漢代,漆飾彩繪更是木質傢俱的主要特徵。唐代金漆鑲嵌、彩繪等工藝被廣泛應用於大件傢俱。宋代帝后畫像中的椅子就有彩漆描繪的花紋。明清時代是中國古典傢俱的黃金時期,硬木傢俱逐漸取代漆木傢俱而佔據統治地位,但是從宮廷和上流社會的使用來看,漆木傢俱仍然保持主流地位,而且漆飾工藝更加豐富多彩,各種技法齊備。

明代以來漆飾工藝十分發達,能工巧匠輩出,工藝達到了很高水平。用於座椅的漆飾有:素漆、彩漆、隴金、描金、雕漆等多種工藝,民間漆飾比較簡樸,宮廷則講究華麗。硃紅色在明代傢俱的漆飾中是很重要的色彩,它表達了中華民族講究吉祥、旺盛的心理。相對而言,當時的文人雅士都比較喜愛這類傢俱。另外,紫檀傢俱在古代一般是不上漆的;或上很薄、很少的透明漆,但木胎的打磨極為精細。

到了清代以後,黑色成了最流行的色彩,透露出神祕尊貴的氣息,“以黑為貴”成了時尚。黑色的大漆傢俱有著廣泛的市場,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還能看到這種文化傳統。

燙蠟:最含蓄的裝飾

燙蠟的目的是為了填充木材棕眼的空間,在木材表面為密封的保護層,用以保持木材含水量的相對穩定,防止外界溼度變化給木材造成較大的伸縮變化。燙進木材中的蠟可以減小木材的伸縮,增加傢俱的硬度,防止傢俱翹曲變形;可以提高傢俱的耐磨性,傢俱的邊線和稜角處不會因為過度磨損而影響美觀;還可以減小蟲蟻的侵蝕,並對木材進行保養和滋潤,延長傢俱的使用壽命。

由於燙蠟選用的天然蜂蠟或者白蠟不是無色而是黃色,燙到傢俱表面之後,使得原有的木材顏色明度降低、彩度增加(偏黃),再加上燙蠟過程中對木材的高溫烘烤也會加深木材的顏色,所以燙蠟後木材的顏色比燙蠟前要深一些,色澤也會更加圓潤,降低了原本色彩的浮躁感,增加了其深沉、含蓄、內斂的韻味,彌補了有些木材顏色上的缺陷。

同時,燙蠟的裝飾效果含蓄優雅,更能彰顯木材自然天成的優美的木紋和色澤。打磨後的傢俱光亮如鏡,由於不斷受到空氣的氧化、人手和抹布擦拭等因素的影響,這層蠟質的保護膜在傢俱表面、稜色和邊線等處會出現一種自然的、透亮的、溫潤如玉的質感。隨著時間的流逝,有色差的木材,色差也會越來越小而且趨於均勻,木材的花紋和色澤也會格外雋永耐看。燙蠟把木材的天然材質發揮至極致的同時,更顯示出天然質樸、不加雕琢的美感。

順著木紋再次打磨

無論是上漆還是燙蠟,在經過打磨的傢俱送到漆工或者蠟工手裡後,都要經過再次打磨,即對木材進行材面修整,將木傢俱表面打磨光潔,無工具痕跡,無油汙、膠跡,之後還仔細清除研磨木粉,以利於蠟液向木材組織內滲入,防止木紋變黑而形成汙穢塗飾。在紅木傢俱的工廠裡,老師傅許平興展示了紅木的上漆和燙蠟工藝,“其實我們說上漆也好,燙蠟也好,最重要的工序是打磨,漆工的活最重要的還是打磨,一個漆工來幹學徒,先打磨幾個月才開始做其他事情”。此時的打磨已不再是打磨工的打磨,用工廠裡的老師傅的話說就叫“砂紙功”。普通的打磨可能只需要將一些木頭的毛頭打掉,用手摸上去的時候是光滑的就可以的,但漆工的打磨講究砂紙印,就是砂紙走過的紋路,“木頭有橫紋豎紋,砂紙功要求砂紙印跟木紋走的是同一個方向”。

漆要生漆,蠟要蜂蠟

作為穿在紅木傢俱身上的最後一件“衣裳”,對於這件衣裳的材質自然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國傢俱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所說,上漆和燙蠟,一方面是對紅木傢俱的保護,另一方面把木頭不同的色差倒齊,工序之複雜,對材料的要求之高,“其製作工藝本身就是一個文化”。

燙蠟傢俱用時更“嬌氣”

首先是將蜂蠟放入金屬容器中加熱熔化成液體,再用蠟布或者棉布將蜂蠟均勻地由裡往外刷在傢俱表面,接下來就可以燙蠟了。然後用電吹風進行加熱,燙蠟所用的電吹風的溫度更高,目的是使刷在傢俱表面的蜂蠟受熱熔化。如果傢俱含水量偏高,加熱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反覆幾次,使蠟一點一點地逐漸滲透到木頭內層,直到蜂蠟起泡均勻且不再繼續往木頭內層滲時為止。

一般在燙完蠟之後還有一個起蠟的工序,即用蠟起子將殘存在傢俱表面的浮蠟鏟淨,直至用手摸上去感覺不發黏為佳。起蠟要仔細認真,特別是有雕刻的地方,不能留殘蠟,否則會影響傢俱表面的光潔度。技術精湛熟練的老師傅,一次就可以將燙蠟塗到恰到好處,不用再起蠟,不僅省了蠟也省了時間。最後是擦蠟,即用棉布在傢俱表面用力反覆擦拭,直至把表面的蠟全部擦掉而顯現光澤,手感潤滑時為好,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能馬虎。傢俱在使用的過程中,也要經常用棉布擦拭表面,“紅木傢俱都是有脾氣的,你經常撫摸它會讓它更加柔和亮光,否則它真會給你點顏色看看”,孫師傅很認真地說。因為蠟受熱易熔化,宣明典居總經理傅軍民也表示,相對而言,燙蠟的傢俱會更嬌氣一些,與漆面傢俱的使用相比,平時的生活習慣都要加以注意,比如有水或者過溼的東西,不能在桌面上長期留存,否則一旦滲透就容易與其他部分產生色差。但是燙蠟過程簡單,蜂蠟相較大漆也相對便宜,所以修復也更容易些。

上完漆應養半年

生漆塗在傢俱表面形成漆膜,漆膜表面反射光線的多少就形成或顯示了漆膜的光澤,能全部或大部分反射光線的漆膜則光澤度高,只反射部分光線的則光澤度低。漆膜光澤一般用60°鏡反射儀測得,根據漆膜光澤的高低,通常分為高光、半光、平光三類,其中半光即為現代傢俱市場上所稱的啞光。漆膜表面光澤的高低由漆膜表面粗糙程度決定的,表面平光澤度高;表面糙光澤度低。所以它與傢俱表面砂光程度密切相關,砂光的次數愈多,砂紙標號愈高,光澤就愈高。

就如同上漆之前所用的砂紙有120#到600#等多種型號一樣,上漆的過程也要對這些不同型號的砂紙反覆使用,以啞光漆塗飾為例,就有以下這些步驟。

首先用雙氧水(雙氧水:水=1:1)把傢俱漂白,然後用清水洗淨晾乾,陽光好時約1天即可;先刮灰,然後用120#砂紙磨光,繼續刮灰(生漆+石膏+少量水);再次刮灰,這次得用240#砂紙打磨,然後再次用240#砂紙砂光,上色;分別用320#、400#、600#的砂紙磨光後,上生漆,每用一種砂紙打磨後,上完漆需要在漆房中恆溼恆溫的情況下乾燥24小時再接著用下一種砂紙打磨。如此來回7-8次之後,傢俱表面就可以用手摸了,現在多數上漆紅木傢俱到這個程度就出廠了,但此時傢俱表面的亮光會有一些刺眼。真正要上完漆,還要養上半年。據紅許平興師傅介紹,傢俱擦好以後需要全部密封,先放一層薄的保護紙,上面再放泡沫,再放包裝紙,放在地下室,在恆溼恆溫的條件下放5-7個月,這時傢俱的亮光就會像玉一樣柔和。

上生漆有固定溫溼度

上漆有諸多的注意事項。一是因為大漆借漆酶固化,漆酶活性增大適宜的條件是溫度25-30℃,相對溼度大於80%。所以在傢俱表面揩生漆必須在25-30℃的溫度和80%左右的相對溼度才能成膜,如果在溫度低或乾燥的天氣情況下要加溫和灑水,否則不能形成漆膜或者形成得不好。在漆房裡,可以看到地面上鋪著磚和泥土、牆上也是掛著溼溼的棉布,就是為了控制漆膜生成過程的溫度和溼度。另外,生漆成膜需要有個氧化聚合的階段,這要求塗漆的表面上必須有足夠的氧氣存在,因此塗的漆膜不能過厚,否則氧氣達不到底層會發生漆膜幹不透的現象。

因為生漆中含有生漆酚,對人的面板有刺激性,能使人的面板產生紅腫、出現皮疹或奇癢,即俗稱的漆瘡,故對於工人師傅而言,上漆比燙蠟的師傅還要多一份危險。人得了漆瘡後如被抓破會感染潰爛,發生頭暈、乏力、煩躁不安等。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漆工通常需要戴上手套工作,以減少面板與之接觸。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