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不該帶孩子出遊呢?

Tags: 孩子, 父母, 家長,

  暑期旅行價格大漲,家長熱情不減

  想要出國旅行,除了自由行,更多的人還是得找旅行社幫忙。

  杭州一位旅行社的業內人士稱,近兩年來,帶著孩子一起出遊的家庭團體越來越多了,有的還是同班的幾個孩子家長,或者左右鄰居一起商量好了一起來組團的。這位人士分析說,“近些年,家長意識到孩子的身心都要健康成長,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很大,家長希望藉著暑假的機會讓孩子看看不同的地域風情放鬆一下,開拓視野。”

  暑假更是旅遊的旺季,家長也想在酷暑休息幾天,出門散散心,不論是國內遊還是出國,機票和酒店的價格都會比平時高出許多。學堂君查閱了幾家旅行社的網站報價,暑假去歐美和澳洲,10天的費用大約都在20000元上下波動,即使是自己訂酒店和機票,價格也比淡季高出一倍以上。不過,這並不能抵擋家長們出國遊的熱情。

  這名人士說,早在5月底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家長來報名了,美國、歐洲、東南亞以及一些海島國家都是熱門線路,只有在5月底前來報名,才能一放假就馬上出遊。等真正到了暑假報名的人多了,簽證的速度會很慢,一些熱門的地方沒一兩個月根本籤不下來,“今年暑假,除了像泰國這些有簽證優惠的國家還有方便之外,其他線路你要是現在報名,都要8月下旬才出團了。”8月下旬接近開學,很多家長是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讓孩子出去玩的。

  家長說法

  王媽媽:出遊,希望孩子能拓寬視野,練習外語

  本報欄目陸續收到了不少孩子寄來的作文稿件,其中就有一些優秀的遊記作品。杭州市天長小學五(2)班的王浚澤就給學堂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去年暑假,他和幾名小夥伴在家長的陪同下游歷新加坡,回來後,他還和媽媽一起寫了一篇很長的遊記,描述了當地的風俗民情。然而新加坡並不是王浚澤第一次出遠門,從他讀三年級以來,他們一家人已經去了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三個國家,每年假期出國玩已經成為家裡的一項“傳統”。

  “我覺得孩子年紀小,現在對他來說旅遊可能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並不一定有太深的感觸,但至少這種印象會一直留在腦海裡,很多年後都會記得。”王媽媽表示,之所以選擇去這三個國家,她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其他國家的文明禮儀,比如在日本,地鐵到站的時間總是精準到每一分鐘,想要搭上車就得養成不遲到的習慣,韓國特別看重孝道,不尊重長輩在韓國人看來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孩子他自己親眼看到過,才會印象深刻。”

  在旅途中,王媽媽也會鼓勵孩子多與外國人對話,給孩子多一些使用外語交流的機會。

  陳媽媽:遊得太奢侈,容易形成攀比

  “我覺得太早讓孩子接觸高消費,對孩子今後的教育是很不利的。”陳媽媽告訴學堂君,她的朋友圈裡就有好多當爹媽的,一放假都喜歡晒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表面上看著很風光,其實一把“辛酸”自己知道。

  去年9月,陳媽媽的女兒升上二年級,開學後沒幾天女兒就曾哭鬧著對她說想要出去玩,一問才得知,原來是其他孩子在班裡晒暑假去了哪些國家玩。那個孩子的家長還讓孩子準備了一些精美小禮品送給同班同學,精緻的包裝,寫的又都是漂亮的外國字型,一下子就把好多小朋友給迷住了。

  像這樣的例子絕不僅僅只有一個,陳媽媽說,現在讀小學的孩子出國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不少年紀小的孩子都已經成了出國遊的達人。她還看到有同事帶著六歲的兒子去歐洲玩的,去了半個月,花了10萬多塊錢,“有的孩子年紀太小,可能長大後連他自己也記不得去過哪裡了,還談什麼開拓視野呢?其實就是大人自己心裡在作祟。”

  老師說法

  遊學專案參差不齊,家長要仔細選

  暑期出遊,不少家長希望孩子不僅能夠開拓視野,甚至能夠走進國外的課堂,邊遊邊學。然而,一位中學老師告訴學堂君,現在打著遊學旗號的旅行團越來越多了,其中有一些都是專打“擦邊球”的,孩子去了才發現,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

  “比如說去逛世界名校,有的大巴車進去轉一圈就算完了,還有說去對方學校上課的,其實就是把一個外國老師叫過來,大家在草地上玩會遊戲就叫上課了,這樣的遊學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名老師說,在他自己的班級裡,就有不少家長報了類似所謂的遊學團,花了很高的價格,卻遊不盡興,學也沒學到多少。

  這名老師說,目前遊學市場參差不齊,家長一定要找靠譜的遊學組織,仔細核對遊學的專案,不要以為是遊學就是好的。如果是去名校,最好能夠讓孩子走下車,走進名校的圖書館去感受學習的氛圍,聽一聽學校的建成和來歷。有和對方學校對接的,可以讓孩子上一堂真正的外國課。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借住在民宿的遊學團,嘗試多與外國人交流,親密接觸對方的家庭文化。

  專家說法

  暑期親子游怎麼做效果好 這三步你不妨做做看

  杭州某小學副校長說:“很多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孩子事前都不需要做什麼準備,都是最後一天了,家長說走就跟著走,其實這裡錯失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曹校長說,教育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學習期待”,指的就是一種自發的、積極的學習狀態,也就是通俗所說的“興趣”。

  讓孩子嘗試參與制作旅行攻略,和家人一起討論出行所需要準備的行裝、金錢甚至是旅行路線,能夠讓孩子對旅行保持一種期待,在旅行過程中也能夠更加投入。同時,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夠自主地學習當地的景點知識。

  第二步,遊玩時讓孩子練一練生存技能。其實如今的網路那麼發達,想要查詢一些國外的景點,都是動動滑鼠的事,甚至孩子還可以從書本中獲取相關的知識。曹校長認為帶孩子出國旅行,最重要的是體驗一些孩子在平時生活中體會不到的一些事物,這是一種親身經歷的參與感,“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出國遊不是所有家長的必要選擇。像我們生活在杭州,看不到大海,那麼帶孩子去看海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選擇了出行,校長建議家長們不要凡事都親力親為,比如說,出國旅行和在國內旅行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在機場要出境入境,在餐廳、公園等公共場所,不同的國家也有各自的文明禮儀,為什麼機場有些視窗只允許當地人通行?為什麼有些餐廳不希望遊客戴帽子進入?這些有趣的發現是可以讓孩子一邊看一邊體會的。

  有個問題要引起注意,有些家長喜歡在旅行中“借題發揮”,把一個簡單的矛盾上升到某個話題來對孩子“說教”,“這樣做會打破在孩子心中原本對美好的事物嚮往,甚至讓孩子對旅行產生恐懼,我認為只要讓孩子學到一些適當的生存技能就可以了。”曹校長說。

  第三步:回來後,讓孩子有更多的表達方式來整理這次旅行。旅行回來後,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寫作文、記日記。校長認為,其實記錄旅行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孩子不主動要求寫日記,家長最好不要強求,而是改用一些有趣的方式與孩子一起參與記錄,“比如說,今天和孩子一起吃了一碗拉麵,這個面很好吃,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用畫筆畫下來?又或者今天去了哪些地方,我們做一幅簡單的交通圖,這些方式都很好。”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