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兩虛怎麼調理?

中醫學的脾臟與解剖學脾臟的概念不同,脾的功能也更寬泛。概括講,脾主運化,能化生氣血,維持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轉輸;脾主運化水溼,維持人體水液的正常代謝;脾主統攝血液,維持血液循行於經脈之中而不溢位脈外。脾還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同時,脾發揮這些功能依賴脾氣,而脾氣有上升的特點。因此,人若平素體虛,或疲勞、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或大病久病失養,或冒雨涉水,或過吃生冷寒涼及辛辣厚味等,均可傷脾或困脾,使脾的功能無法發揮,形成脾虛。臨床上,脾虛常見有四證: 1.脾氣虛:主要表現為脾功能減弱,機體失於充養,如食少納呆,食後脘腹不適甚至脹痛,氣短懶言,倦怠無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肌肉瘦削或虛浮等,舌淡苔白,脈緩弱。一般為脾虛輕症,多見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貧血、重症肌無力等疾病過程。治宜健脾益氣,可酌選用人蔘健脾丸、參苓白朮丸等。 2.脾陽虛:主要表現為脾虛日久,機體呈虛寒狀態,如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冷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發作或加劇。口淡不渴,氣怯形寒,四肢不溫,或周身浮腫,或婦女帶下稀白等,舌淡或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或滑,脈弱或沉遲無力。一般為脾虛日久發展或過食生冷寒涼或腎陽不足而來,多見於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消化性潰瘍、慢性腎炎等。治宜溫中健脾,可酌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等。 3.脾虛氣陷:主要表現為氣機下陷 或臟器下垂,如脘腹墜脹,食後尤甚,便 意頻頻,大便溏洩,或便後脫肛,或子宮 脫垂,常伴有食少納呆,面色萎黃,形體 消瘦,神疲乏力,氣短聲怯,頭暈目眩等。 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一般為脾虛 日久或久病而來,多見於慢性腹瀉、慢性 痢疾、胃下垂、長期低熱、低血壓、脫肛、 重症肌無力等疾病過程。治宜益氣昇陽, 可酌選補中益氣丸、昇陽益胃湯等。 4.脾不統血:主要表現為脾虛而兼 見慢性出血,如面色萎黃或蒼白,食少納 呆,氣短懶言,倦怠無力,便血、尿血、肌 衄、齒衄、鼻衄、月經過多等慢性出血等, 舌淡,苔白,脈細弱。一般為脾虛日久或 久病而來,多見於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 性疾病過程。治宜補脾益氣攝血,可酌選 歸脾丸、八珍丸、黃土湯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