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不語的“笨小孩”?

  現在很多人都把寶寶早走路,早學會說話當做是寶寶聰明的標準,所以,看到邯鄲學步的寶寶第一次自己顫顫巍巍走完一段路以及啞啞學語的寶貝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的時候,相信每位父母都會異常開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棒的寶貝。

  可是偏偏有那麼一些孩子“惜字如金”,同齡孩子都會字字璣珠了,他還只會簡單的字,詞以及簡單的句。這可急壞了他們的爸爸媽媽,這時也只能用“貴人遲語”和“大智若愚”來安慰自己了。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四、五個月就可以簡單模仿大人發音,六、七個月就會大笑或者大叫九個月大就開始咿呀學語,到十五個月可以吐字清晰了,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了。

  所以,當爸媽看到其他家同齡的孩子都會開口說話,而自己的孩子還是遲遲不語,都會擔心寶寶說話遲會不會是什麼病或者是智商較低引起的。其實,爸爸媽媽們首先要明白,寶寶遲說話並不代表寶寶不會說話,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比較規律的,也有的是突然爆發的,只要孩子其他行為上面和其他孩子沒有差異,也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圖,爸爸媽媽們就不需要擔心。

  那麼如果寶寶比同齡人說話遲,爸爸媽媽也不需要過於擔心,想讓寶寶不再“惜字如金”,當然需要爸爸媽媽們的鼓勵和引導啦。

  1、說話時,眼睛看著寶寶

  開始和寶寶說話之前,你可以先和寶寶有個簡單的眼神碰撞或交流。這樣的話,慢慢他就知道了媽媽看著我了,是要和我說話了,他就會專心聽你說話,專注時間也會更長,耳目渲染,也能慢慢理解你說的話,也更容易對你的話語做出積極迴應。

  2、和寶寶說話時,先叫寶寶名字

  雖然在1
歲以前,寶寶還不知道媽媽叫他的名字和他的關係,但是隻要媽媽堅持在說話前喊他的名字,時間久了,他總有一天會把那個特別的字元和自己聯絡在一起。

  3、語速慢,語言簡潔

  一般來說,
1歲左右的寶寶通過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開始會叫爸爸、媽媽等簡單的雙疊字,父母和這時期的寶寶交流時,儘量放慢速度,說得清楚,使寶寶聽得很清楚。

  4、邊說邊演

  和寶寶交流,其實你可以當做自己是在表演。有些話,你可以用肢體語言來配合,這樣寶寶更容易明白。比如你說“拜拜”時,同時揮舞自己的手。聲影並茂,寶寶很快就能理解拜拜的意思了。

  5、自言自語

  媽媽可以再照顧寶寶的時候,一直說話。例如看到寶寶醒了,就說“寶寶醒了,媽媽抱抱”,親寶寶的時候也加上“親親我的寶貝”,雖然寶寶不會有任何迴應,但是這個對寶寶來說,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每說一句話,都會在寶寶腦袋裡面留下印象,這個是寶寶學說話前不可忽略的基礎。

  6、讓寶寶和小朋友們多交流

  語言環境對於兒童的語言發育非常重要,如“狼孩”就是兒童語言環境被剝奪的典型例子。所以,只要寶寶在,家人就可以多和寶寶交流,或者多讓寶寶和比她稍大的小朋友玩,讓他們多玩多交流。寶寶看到大家都在說話,自然也有說話的衝動了,同齡的孩子有這我們大人無法代替的位置。

  不過如果是男寶寶,說話比較遲那是很正常的。因為男寶寶本來就比女寶寶發育要慢一些。所以爸爸媽媽們只有要耐心,平時多和孩子交流,寶寶會很快就會開口喊出世界上最動聽的那句“爸爸”“媽媽”!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