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配了助聽器,初戴時的感覺正如剛戴上眼鏡或假牙一樣——不舒服,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戴上助聽器聽到的聲音或用人工耳蝸聽到的聲音與我們直接用裸耳聽到的聲音都不一樣,故我們要儘量去適應這個新的聲音。這個適應期長短、效果如何是由其年齡、身體狀況、聽損失情況、耳聾時間以及認知態度決定的。我認為開始的兩週左右時間很重要,具體注意點如下:
方法/步驟
開始在安靜的環境下逐漸練習聽一些自然的聲音,如敲門聲、開關門聲、腳步聲、流水聲等,以後再逐漸過渡到自然嘈雜的環境中。對於孩子,開始應在其情緒好的情況下,配戴助聽器或耳蝸,先讓孩子聽一些節奏較明快的聲音,比如流水聲、鐘錶的滴答聲、柔和的音樂聲等,千萬不要在其剛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教他說話,一定要培養他聆聽聲音。更不可讓孩子戴著助聽器/耳蝸到複雜的聲音環境中去,如繁華的大商場,忙碌的交通要道上等。耳膜(耳塞)的質地、大小、光滑程度等要儘量適合孩子的實際狀況,太硬、太大或太粗糙都容易被孩子拒絕,一般戴時選用潤滑劑(如金黴素軟膏)塗抹耳膜的耳道部,這樣便很容易將耳膜塞進耳道。初戴時千萬不可將耳模硬往孩子耳朵裡塞,動作要輕,否則日後他一見到助聽器就有可能害怕。總的來說,耳模往往比耳塞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助聽器的音量開始要調小些,然後逐漸增大至最適位置,這可能需一兩週時間。對於聾兒音量調節要根據其的反應而定,不可過小,孩子無反應;過大,孩子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有語言的孩子可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好、不好,有、無聲音等。這就要靠我們的家長細心的觀察瞭解了。對於行耳蝸手術者,音量也是由小到大慢慢的調節。
戴助聽器的時間由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等。或者,當感到神經緊張或疲勞時把助聽器摘下,休息數小時。或者當孩子表現出反感時就摘下來。總而言之,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佩戴的時間長一點,不久就會適應。
注意戴前先把助聽器的開關關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再開啟開關。摘助聽器也應該先關開關再摘。以免出現煩人的嘯叫聲。
如果孩子戴助聽器就哭鬧或用手抓,家長應當首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現出很舒服、很得意的樣子。也可採用分步戴用,逐漸適應的辦法,比如先讓他戴上耳膜(耳塞),適應後在上助聽器,最後才讓他聽聲音。再者在孩子哭鬧時,不妨試著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讓他玩一件新玩具,或得到一件他想得到的東西等。
由於聽到聲音的方式的改變,因此首先要熟悉自己的聲音;與他人交談時一定要面對他,保持正常交談距離(1米之內)和語調,不要嘗試聽遠處的聲音或背者說話者聽,要清楚地看到他的表情、口形和手勢,可要求他把話說得稍慢些、清楚點,但勿大聲。
接聽電話時,可將助聽器調到“T”檔,並調大音量,將話筒放在離麥克風2釐米左右處(耳蝸者聽電話放置的位置也是如此)。電話完畢後,把助聽器調回原來位置。
看電視或聽電臺節目時,要先練習聽語音清晰和有字幕的節目。因為電視、廣播等的聲音訊率是一種壓縮的頻率,助聽器/耳蝸本身也是一種壓縮頻率,故聽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進入公共場所,由於有多人同時講話,故要注意聆聽一位講話者的話,不要試圖一下聽懂所有人的說話。
助聽器效能檢查
將助聽器放入掌中,像握雞蛋樣握緊、放鬆,如此反覆數次(盒式機讓耳機反覆靠近麥克風即可),效能正常的應發出強弱變化、持續尖銳的嘯叫聲。
用正常語聲(40-50dB)發“zh、ch、sh”或“one、two、three”,鑑聽助聽器的聲音是否有改變,如未失真則說明助聽器正常。
助聽器的開關置於“T”檔,將手錶表面貼近,鑑聽助聽器是否有“嗒嗒”聲,若聲音與手錶一致則表明“T”檔正常。
注意事項
在佩戴助聽器耳的後面30cm(耳蝸耳的1m)左右處,捏玻璃紙團發出響聲,若能聽清則示助聽效果尚可。
嬰幼兒佩戴助聽器(耳蝸)後,喜歡咿呀學語、對聲音產生興趣等則說明基本合適。
在佩戴助聽器耳的後面約30cm(耳蝸耳的1m)處,用正常語聲(約40-50dB)發林氏六音(a、u、i、m、s、sh),如能清晰分辨、複述,則提示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