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調"、"入慢"、"復起"、"尾聲"的琴曲結構。此外還有一些遠古的琴曲,從其他音樂體裁移植過來的琴曲,以及專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們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 (1)散起:
在琴曲的開始,有一段自由節拍,速度徐緩的散板,琴家稱為"散起"。它的曲調性不一定明顯,主要是運用主音、屬音把調性確定下來。它的長短決定於全曲的規模和表現需要,形成全曲有機構成的一部分。
(2)入調:
經過充分醞釀準備之後,開始展示樂曲的主要音調。這時節拍已經納入常規, 曲調性也大大加強,琴家稱為"入調"。一些形象鮮明、悅耳動聽的主題音調在這一部分依次出現, 經過重複、對比、變化、發展後,把音樂逐漸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開音域和 加強音色對比的情況下形成的。一些加強曲調力度的雙音,也常常用在這些地方。這一部分常常要佔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構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3)入慢:
高潮之後,情緒逐步平穩下來,進入琴曲的"入慢"。這時往往利用明顯的節奏對比或調性變化,把樂曲引進一個新的境界。
(4)復起:
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琴曲中,有時還插入帶有結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現前面的主題,或變形地重現前面的材料,稱為"復起",使得樂曲有一波三折、欲罷不能的情趣。
(5)尾聲: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發展變化,最後用泛音奏出輕盈徐緩的樂句,把全曲結束在主音上,造成餘音嫋嫋的效果。許多琴曲的"尾聲"就是這樣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