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人們分離出了多種抗生素,目前已知的天然抗生素不少於9000種,其中很多抗生素在各種常見細菌性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幾十年來,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抗生素應用於醫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說抗生素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一點也不誇張。正因為如此,抗生素成了臨床各科醫師最常見的一類藥物。
方法/步驟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在治療疾病中有積極的一面,但其副作用也不可低估,特別是在使用不當,如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抗生素會引起各種不良反應,有的甚至相當嚴重。 (1)鏈黴素、卡那黴素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
(2)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多粘菌素、萬古黴素、桿菌肽可損腎臟。
(3)紅黴素、林可黴素、強力黴素可引起厭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與腸胃道反應。 (4)氯黴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甚至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
有研究證明,鏈黴素、氯黴素紅黴素、多粘菌素、先鋒黴素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
(5)在少數情況下,抗生素也會致人死亡,如青黴素過敏的人,在接受青黴素治療時,可能發生休克性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黴素前,必須先做面板過敏性實驗,反應陽性者禁用。(6)抗生素在長期使用時,還會引起“二重感染”,使人體菌群失調,破壞人體內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導致病人死亡。
耐藥細菌的產生
人們對抗生素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對抗生素的濫用,給細菌創造了與抗生素頻繁接觸的機會,使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
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的動物以及人類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細菌可改變自身結構,降低細胞透過抗生素的能力或改變對抗生素的敏感部位,或反作用於抗生素,產生導致抗生素失效的酶。
而人們的精心培養,使細菌發生基因突變的頻率大大增加,出現了更多的耐受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例如青黴素G在剛開始使用時,只有8%的葡萄球菌對它有耐藥性,到1962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70%,而現在葡萄球菌對青黴素G的敏感性更低了,可以說基本不敏感了。
據研究資料表明,現今細菌每2年~3年就會更新一代,而人類對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週期大約為10年左右,遠遠落後於細菌的變異速度。如果人們繼續濫用抗生素,那麼,終有一天,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瘟疫橫行而無藥可救的悲慘世界當中,這絕對不是什麼危言聳聽。
合理用藥,切勿濫用
要合理用藥,防止濫用抗生素,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嚴格掌握適應症,凡可用可不用者儘量不用,一種抗生素可治癒的就不用第二種。 (2)避免長期用藥,在已知感染細菌時,最好用窄譜抗生素,不用廣譜抗生素,以免對其他正常菌群的殺滅使得體內菌群失調。
(3)不要盲目選用高效抗生素,以降低產生超級細菌的誘導頻率,延長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壽命。
(4)在感冒時不一定使用抗生素。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人類的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於各類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由細菌引起的只是極少數,由於病毒侵入細胞內增殖,而抗生素極難進入細胞內,對病毒是完全沒有作用的。
目前,治療感冒的藥物很多,但是對於病毒性卻沒有特效藥物,因此,一般情況下不要用藥,注意休息、保暖,多喝水,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調節恢復身體。
(5)發熱時也不一定要用抗生素。發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界入侵病毒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低熱是好事而非壞事,包括髮熱在內的免疫反應受到各種因素的調節,一般可持續3d~7d,多數為4d左右,用不用抗生素,均不影響這個程序。
(6)選用合理的用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