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 ,正處於學生成長的過渡時期。自信與盲從、依賴與叛逆、自我與否定、幼稚與成熟 ,成長的種種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已成為其成長的心理隱患。
方法/步驟
(一)消除目標的茫然性
學生為什麼求學 ?求學的目的何在 ?人為什麼而活著 ?怎樣活著才更有意義 ?這些問題 ,中學生恐怕很少去想 ,也無暇去想。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 ,對前途渺茫 ,耽於幻想而又缺少行動,是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追根溯源還是教育的失誤。應試教育 ,使我們過於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沒有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他們目光短淺,聽命於家長,俯首於社會。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當務之急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備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並以飽滿的激情為之奮鬥。試想 ,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報效祖國的“鴻鵠之志”,即便成功也只為一己之私。果真如此,豈不是教育的不幸?
(二)消除叛逆心理
逆反是中學生思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區域。中學階段 ,學生生理、心理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種“長大了”的感覺 ,使他們有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逆反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是學生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表現。家長、教師應給他們提供展示內心的機會,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而不應粗暴地壓制。另外,嘗試雙向溝通,以朋友身份進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學生的叛逆心理緣於負荷過重,那麼 ,就應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
逆反心理的疏導與消除
1、心理學家常常把逆反心理分為四類:
(1) 自負型逆反心理。
這類學生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養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狹窄的性格。特別是進入了中學後,更顯得固執己見,聽不得批評和勸告。
(2) 困惑型逆反心理。
學生正處在由過去的“依賴性”吸收知識向“獨立性”吸收知識的過渡階段,當他們眼裡見的、實際做的與老師、家長講的對不上號時,就慢慢地對教育產生懷疑,對社會感到困惑,產生困惑型逆反心理。
(3) 失落型逆反心理。
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理解和支援是每個人的天性,一旦學生自身的長處和進步得不到肯定和讚揚,他們就會失去上進的信心和力量,在心裡產生失落和被遺棄感,從而用消極、冷漠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事物,久而久之,便產生逆反心理。
(4) 受挫型逆反心理。
有些學生,或因自尊心受到傷害,或因人格受到汙辱,或因學習受到挫折,整天沉溺於煩惱和痛苦之中,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信心,用懷疑、敵視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以求得到暫時的心理平衡和滿足。由於氣質的多樣性,性格的複雜性,使產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出現了多種型別。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的表現型別確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疏導學生逆反心理的主動權,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發展以及正、負影響進行系統化研究,使學校各種教育工作更好地發揮效應。
2、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盲目性。
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一事當前,無論其正確與否都盲目的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慮可行還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幹就幹,隨心所欲,不考慮後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靜的思考。
二是感應性。
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常常給教師“挑刺”,給學校挑“毛病”,甚至發展到以衝撞教師為榮,以敢於和教師唱對臺戲為榮,把教師、學校對學生的每一個要求都說成沒有必要,我行我素。這種逆反心理對先進層來說是一種逆向拉力,對後進層來說是轉化的阻力,影響著兩頭。如不善加引導,對班風、校風建設影響很大,妨礙學生進步
三是自發性。
沒有什麼人指使,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指向目標,不知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往往不受約束,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只圖“心裡痛快”。事後教師處理嚴了他不服,處理輕了他會認為教師軟弱可欺,從而變本加厲地“出難題”。
四是可變性。
有的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但並不是處處逆反,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勢利導,逆反可以發生逆轉,具有可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