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如病變侷限於區域性如:舌。口角。齒齦。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和口角炎。可單純發病也可繼發腹瀉、營養不良、急性感染、久病體弱等全身性疾病。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細菌、病毒及真菌,因受傷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誘發,常見的口炎有卡他性口炎、鵝口瘡、皰疹性口炎、急性潰瘍性口腔炎等。
1、卡他性口炎
卡他性口炎是口嚴重最輕的一種,多見於嬰幼兒,只有黏膜的輕度病變。
症狀表現:口腔全部黏膜(包括舌、頰、牙床、齶及脣部)出現充血、水腫,呈紅線狀。飲食時疼痛,食慾差,大便時有乾燥。重者表現為舌苔表層剝脫,口涎比較多。
治療要點
(1)口腔護理:多飲水,可用0.05%高錳酸鉀溶液、1%~3%的過氧化氫或淡鹽水清洗口腔,保護口腔的清潔及溼潤,防止感染。
(2)區域性用藥:冰硼散、1%龍膽紫、2.5%金黴素、魚肝油或甘油、青黛散等。
(3)對症處理:有全身症狀者及時治療,及時補充維生素B2及維生素C等。
(4)中醫外治療法
a、柿霜,每日少許塗擦於患處。
b、疼痛較厲害者可用青黛散塗於患處,腐臭者可用錫類散塗患處。
c、吳茱萸9克,搗碎,醋調敷於足心湧泉穴,12小時去除。
d、生附子一個,切片焙乾,搗為碎末,用醋調和做成餅,貼於一側足心,每日一次,次日更換敷於另一側。
(5)居家護理
a、寶寶所吃的食物宜溫涼,不可太熱、太硬,以免損傷黏膜引起發炎。
b、要給寶寶多喝水,保持口腔的清潔和溼潤。
c、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或1%~3%的過氧化氫液定時為寶寶清潔口腔,防止發生細菌感染。
d、觀察寶寶的口腔黏膜有無充血、水腫等情況,有無表層剝脫、進食疼痛及流涎等症狀。
2、鵝口瘡
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鵝口瘡多見於虛弱或營養不良的嬰幼兒,特別是消化不良的嬰幼兒,在口腔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會發生鵝口瘡,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也有可能是因為奶頭不潔或者餵養者的手指感染,媽媽的乳頭或者橡皮奶頭都是感染的來源。
症狀表現:鵝口瘡主要表現為在上下脣、頰黏膜、舌背或軟顎等處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軟小斑點,不久會互相融合成白色的絲絨狀斑片。斑片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一般沒有伴隨症狀,但有部分患兒會出現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還伴有輕度發熱。
治療要點:確診孩子患有鵝口瘡後,爸爸媽媽可以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時候動作要輕,如果面積比較大還可以取制黴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溫開水中調勻,塗搽在患處。通常用藥幾天以後病症就會消失,但是鵝口瘡特別容易反覆發作,所以家長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避免復發,儘量一次治癒。
防治鵝口瘡注意事項:
1.平時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給孩子餵食以後幫助孩子清潔口腔,如果孩子年齡小,可以用溫溼的紗布清潔口腔,如果孩子年齡大一些,則可以讓孩子用水漱口。
2.如果孩子是母乳餵養,在餵奶之前,媽媽應該用清水洗淨雙手,並用溫溼的毛巾清潔乳頭;如果使用奶瓶給孩子餵奶,那麼事先將奶瓶和奶嘴進行煮沸消毒。
3.不亂用抗生素。因為在給孩子使用廣譜抗生素的時候,抗生素可能會殺滅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細菌,從而導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發鵝口瘡,醫學上稱之為菌叢失調。給孩子治療鵝口瘡的時候,應該停用抗生素,如果有重大的疾病必須使用抗生素,則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3、皰疹性口炎
主要由病毒引起,為單純的皰疹感染,多見於5歲以下寶寶,尤以6個月至2歲的幼兒為多見,多發生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本病有自限性,抗生素治療無效,但易反覆發病。
症狀表現
(1)常在發病前2~3天即有發熱、唾液增多、躁動不安、啼哭、拒食等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傳染病史表現。
(2)發病急,體溫可迅速上升至40℃左右,寶寶煩燥不安,因疼痛而哭鬧、拒食,隨後口腔黏膜充血、水腫,在脣、頰、舌等處出現針頭大小的透明水皰,散在或密整合簇,水皰可於數小時後潰破形成潰瘍,並相互融合成邊緣不規則的較大片的潰瘍面,表面覆蓋黃白色假膜。
(3)脣周皮膚髮病時,先出現紅斑,有灼熱、瘙癢感,隨後出現成簇的直徑2~3毫米的水皰。水皰很快破裂、乾燥,形成黃痴或血痂,最後痂皮脫落而痊癒。此病痊癒後仍可再次感染,但症狀明顯減輕。
治療要點
(1)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對症治療,保持口腔清潔,充分臥床休息。寶寶發熱時,可酌情給予退熱鎮靜藥物,還可適當給予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2)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及大劑量維生素C及複合維生素B,以促進癒合。疼痛劇烈者也可再進食前用1%的卡因區域性塗於患處或1%的普魯卡因溶液含漱。
居家護理
(1)清潔口腔:用棉籤蘸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或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3%的硼酸水,每天為寶寶清洗數次。
(2)區域性用藥:清洗後為寶寶塗上龍膽紫。塗藥不宜在飯後進行,動作應輕柔、迅速、準確,儘量減少寶寶的痛苦,以免其產生畏懼心理,拒絕治療和影響餵養。
(3)飲食:供給寶寶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的飲食。食物應營養豐富,注意色、香、味的調配,以促進寶寶的食慾。同時,忌給寶寶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熱、過酸或過鹹,以減輕疼痛。
(4)增強抵抗力: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4、急性潰瘍性口腔炎
急性潰瘍性口腔炎又稱為細菌性口腔炎,可見於任何年齡的寶寶,以嬰幼兒發病較多、較重。一般是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口腔不潔、黏膜乾燥等均可導致細菌增生繁殖。
症狀表現:口腔黏膜充血、水腫、唾液增多。牙齦、舌、頰、脣內側及上齶等處出現大小不等、散在的潰瘍,有時亦可連成大片。潰瘍周邊較規則,有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假膜覆蓋創面。假膜剝離後呈出血性糜爛面,取假膜作塗片或培養可發現病原菌。潰瘍處疼痛明顯。有輕微口臭、區域性淋巴結經常腫大。全身症狀輕重不一,多有發熱、煩躁、食慾減退或因區域性疼痛而不能進食。
治療要點
(1)及時控制感染,區域性和全身治療同時進行。宜用抗生素全身治療,如青黴素等。
(2)每日較徹底地清洗口腔1~2次。常用0.1%~0.3%的利凡諾溶液或1︰2000的洗必泰溶液清洗,再區域性塗藥,一般用2.5%的金黴素魚肝油、錫類散、1%的龍膽紫或冰硼油。
(3)對寶寶要注意保持口腔黏膜的潮溼,勤喂水,進流質、糖水,飲料宜溫涼,防止口內細菌繁殖,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等,高熱時給予藥物或物理降溫。
居家護理
(1)飲食與飲水:給寶寶提供營養豐富、無刺激性的流質飲食。勤給寶寶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潔溼潤,防止細菌繁殖。食物及水的溫度不可過熱或過冷,以溫涼為宜,以免刺激潰瘍處引起疼痛。
(2)口腔護理:注意每日給寶寶徹底清潔口腔,然後區域性塗藥。塗藥時家長的手法一定要輕柔。
(3)觀察病情:注意觀察潰瘍面的大小、深淺及分佈的部位。還要注意寶寶有無體溫升高、不願進食、消瘦等全身症狀,以便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