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緊急避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必須有威脅合法利益的危險發生
有威脅合法利益的危險發生,是緊急避險的前提條件。所謂危險,是指足以對合法利益造成損害的某種緊迫事實狀態。從司法實踐來看,危險的主要來源有四種:(1)自然災害。如地震、風塵暴、山崩地陷、泥石流、海嘯、火災、水禍等等。(2)違法犯罪行為或無責任能力人的危害社會行為。如故意實施的縱火、決水、破壞交通工具或交通設施,過失的各種重大責任事故等等。(3)人的生理、病理原因。如飢餓疾病等。比如,為了搶救重傷員,強行攔阻過往汽車送往醫院。(4)動物的侵襲。如野獸追撲、惡犬的撕咬、毒蛇的襲擊等等。
作為緊急避險前提條件的危險,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避險人假想的、推測的。如果實際上並不存在危險,避險人卻誤認為危險存在,因而實行了所謂的緊急避險的,屬於假想避險。對於這種情況,應當按照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解決。如果避險人對於危險的客觀不存在應當預見而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因而實行所謂緊急避險的,應當按照過失犯罪處理;如果避險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認識危險的客觀不存在,應當按照意外事件處理。
(二)必須是危險正在發生
危險正在發生,是緊急避險的時間條件。刑法設立緊急避險制度的目的,就在於通過避險人損害較小合法權益的手段,盡最大可能地減少正在發生的危險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所以,緊急避險的時間條件,是危險正在發生。所謂危險正在發生,是指將立即造成損害、或正在造成損害的危險已經出現而尚未結束。緊急避險只能在危險已經出現而又尚未結束這一時間條件下進行,否則就不是緊急避險。
危險的結束,是指危險已經過去,給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也無法避免和挽回,或者因為避險人的救濟措施或其他主客觀原因而使得危險已經消失而不復存在。如果危險已經結束,則緊急避險就不存在其時間條件,此時損害已經造成,實行所謂緊急避險已不能達到保護合法權益免受損失的目的了。
假如避險人在危險尚未出現或者危險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實施所謂避險,刑法理論上稱之為避險不適時。避險不適時不是緊急避險,行為人因此而對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的,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追究行為人相應的刑事責任或民事責任。
(三)必須是為了使合法利用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是緊急避險的主觀條件。根據緊急避險的主觀條件,如果是為了保護某種非法利益,是不能成立緊急避險的。另外,如果在客觀上實際使合法權益免受了某種危險可能帶來的損害,但行為人並不是出於避險的意圖,而是出於侵害的意圖的,也不是緊急避險。
(四)避險的物件必須是無辜的第三者
避險的物件只能是無辜的第三者,這是緊急避險的物件條件。
緊急避險的本質特徵,在於為了保全一個較大的合法權益,而採取犧牲另一個較小的合法權益的手段轉嫁風險。因此,緊急避險行為針對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危險的來源。如果行為人沒有通過損害相關較小合法權益的手段,而是直接以反擊手段對抗危險,那麼該行為就不是緊急避險,而是搶險行為或正當防衛等行為。例如,行為人通過損害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來排除遭受不法侵害的危險,其行為就不是緊急避險而是正當防衛。
(五)避險行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
避險行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是緊急避險的客觀限制條件。緊急避險是為了保護更大合法權益免受危險而犧牲較小合法權益的一種權宜措施。儘管從總體上來說,由於它保全了較大的合法權益而有益於社會,但在區域性上,由於它不可避免地要給無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害,因此,它仍具有消極的一面。
因此,刑法對緊急避險規定了特別的嚴格限制條件,即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緊急避險。所謂“不得已”,就是指在當時的情況下,除了通過損害另一合法利益的手段外,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來避免更大的合法利益所面臨的危險。如果當時尚有其他方法(包括正當防衛、直接排除危險等)可以避免危險造成的損害,行為人卻不採取,而仍通過損害第三者的合法權益的手段避險,那麼其行為不能認為是緊急避險,構成犯罪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六)避險行為不能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不能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是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對於緊急避險的必要限度,我國刑法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根據緊急避險的性質,這個標準應當是:避險行為所造成的合法權益的損害,必須小於所避免的損害。換言之,行為人出於保護一個合法權益而損害的另一合法權益,不能等於更不能大於所保護的權益。
只有犧牲較小的合法權益來保護更大的合法權益,才能成立緊急避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有利於社會,才符合刑法設立緊急避險制度的宗旨。如何權衡合法權益大小,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一般認為,人身權利大於財產權利;人身權利中生命權為最高權利;財產權利的大小可以用財產的價值大小來衡量。但是,實踐中有的案件是十分複雜的。對於合法權益大小的比較,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在把握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時,應當注意,我國刑法第21條第3款規定:“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所謂在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的責任的人,是指在危險發生時,其依法承擔的職務或所從事的業務活動本身要求他們同危險做鬥爭的人。
例如,在發生火災時,消防隊員就必須奮勇撲火,面對燒傷的危險;民航客機、輪船、火車、汽車發生故障、危險,機組人員、駕駛人員不得為保全自己的安全而實行避險;醫生、護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不能因為有病菌傳染的危險而採取避險行為,等等。如果這些負有特定責任的人員,為了避免與自己職務、業務有關的上述種種危險,而擅離職守,逃避責任,其行為不能成立緊急避險。造成嚴重危害後果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原作者: 九問律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