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考級?

2008年元月,已有25年曆史的《星期戲曲廣播會》恢復直播,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誕生於1983年元月的《星期戲曲廣播會》曾經在上海廣播史上書寫過輝煌,它與1982年元月誕生的《星期廣播音樂會》並稱為“雙星”,閃耀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電波世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星戲會》雖然被堅守了下來,但其品牌影響力日漸式微。首先,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劇場大量關門,劇團大量並轉,演出大幅減少,存留下來的劇團也舉步維艱,戲曲被邊緣化了。

  

《星戲會》本身也面臨財政和人力困難。以電臺一家之力,已難以應付飛速上漲的演出成本,編輯隊伍也急劇萎縮,由初創時期的二十來人驟減到寥寥數人,而且多是新手,既要應付日常播出,又要組臺演出,難免捉襟見肘。於是,劇場演出的錄播成為《星戲會》的主要形態。《星戲會》不可避免地漸漸淡出戲曲界專業人士和觀眾、聽眾的視線。所幸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的發展,廣播界和戲曲界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昔日的廣播媒體品牌——“雙星會”。

  

2004年10月,經典94.7音樂頻率恢復了《星期廣播音樂會》直播,並於2007年11月榮獲第二屆“上海市媒體優秀品牌”。2008年元月,新版《星戲會》在上海戲劇曲藝廣播(AM1197/FM97.2)正式亮相,以“高質量、低價位”的定位,定點(蘭心大戲院)、定時(隔週週日下午)與觀眾和聽眾見面。

  

新版《星戲會》如何發展,成為戲曲編輯的新課題。

方法/步驟

1.捕捉新的市場熱點

  

當今的戲曲環境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們的娛樂選擇多元化了,戲曲愛好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欣賞者,遍佈社群的戲曲沙龍、老年大學,普及便捷的VCD、DVD,還有更受年輕戲迷歡迎的網路戲曲社群,充分調動了人們的表現欲,並提供了無窮的自我展示的舞臺。今天的《星戲會》不能再是單純的我演你看,而必須充分調動戲迷的熱情,於是,我們在演出中設定了與觀眾的互動環節,把票友請到臺上,取得了很好的現場效果。

  

2.探索新的編輯模式

  

選唱精華、群星薈萃是以往《星戲會》的精粹,也是新版《星戲會》不可或缺的主體內容,但僅僅如此顯然不夠。新版《星戲會》提出了“說戲、聽戲、學戲、賞戲”的口號。如果說“聽戲、賞戲”是《星戲會》的傳統,那麼“說戲、學戲”就是新的亮點。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作用,特別是邀請知名的專業演員擔任嘉賓主持,以邊說邊唱的生動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戲曲知識,說戲、教戲。

  

第728期的上海越劇院專場上,越劇王子趙志剛擔綱嘉賓主持,他充分發揮演唱特長,一口氣用五種越劇小生流派演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以極其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出越劇流派的特色,贏得了場內不斷的喝彩。之後,樑偉平、馬莉莉、王汝剛等當今戲曲舞臺的重量級人物先後登上了《星戲會》嘉賓主持的舞臺。戲曲名家以深厚的藝術積澱、豐富的舞臺經驗以及獨特的舞臺魅力,彌補了電臺主持人戲曲專業知識的侷限,而電臺主持老到的主持經驗也很好地調控了現場氣氛。新的編輯模式成為新版《星戲會》的亮點。

  

3.運用新的宣傳樣式

  

廣播想要樹立品牌形象,僅僅依賴自身能量難免事倍功半,而取各媒體之長,便可實現“1+1>2”的效應。在廣播文藝中心的統一排程之下,《星戲會》在品牌重建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各種宣傳渠道,除了在戲劇曲藝廣播等五套文藝頻率滾動播放宣傳片外,還經常在東視戲劇頻道和平面媒體釋出新聞,並在地鐵站投放宣傳燈箱,在虹橋路投放燈箱廣告,在知名網站釋出資訊……以儘可能多的通路,不遺餘力地傳播資訊,使受眾有機會了解《星戲會》,從而成為新的廣播聽眾,實現“擴大戲曲人口”的目標。

  

活動是品牌宣傳不可或缺的推廣方式。以《星戲會》25週年為契機,我們舉辦了大型系列活動,舉辦了慶典演出和圖片展,編輯了畫冊,影響波及長三角地區。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