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刮痧或拔罐的經歷,但是對於刮痧或拔罐後的症狀卻不瞭解,更不知道怎麼處理,一下給大家分享一下拔罐後的兩種症狀代表什麼以及其相對的處理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工具/原料
拔罐用具
專業拔罐人員
方法/步驟
1、青紫:
拔罐後拔罐部位有的青紫,有的殷紅,有的則不變色。
症狀代表:
青紫及發紅部位往往病情較重,瘀阻較重。這跟刮痧差不多,刮痧後淤青的部位就是瘀阻較重的地方(專業的刮痧醫師說的)
解決方法:
有時這些部位並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堅持在原處拔罐,青紫就會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癒。
2、發泡:
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則至三五日甚至十餘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較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紅的血泡等。本人是拔完罐第一天就起泡了,像燙傷的泡泡一下,嚇壞我了。
症狀代表:
發泡現象多為區域性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一般瘀阻較重的發泡較快)、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面板疏密(一般面板細嫩的易發泡,如青年女性,而壯年男性則發泡較慢)等因素影響。正常生理條件下,血管內滲透壓和血管壁通透性處在一較恆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難將其改變,不易起泡。(本人年輕女性,因而起泡泡比較早)
解決方法:
發泡後可用消毒針灸針將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體。對於發泡後的創面如何處理,如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為防止感染,用無菌紗布覆蓋,按時換藥,直至癒合;另一種觀點則是繼續在發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產物。這是專業人士的建議,我當時都不敢碰到那泡泡,後來睡覺不小心蹭破了,好幾天不敢洗澡。以上是本人查詢到的資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注意事項
一般去專業的地方,醫師都建議先刮痧,如果淤阻嚴重,一星期後再來拔罐,這樣好的比較快,身體也有一個承受的過程。
比較怕痛的最好也是先刮痧,因為拔罐比刮痧更痛。我刮痧的時候就小聲叫,拔罐的時候是哭著嗷嗷叫。(丟人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