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畫,講究切入,認為切入巧妙,方能出境界。有人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作畫:著一野渡,著一扁舟,上有三兩隻鳥雀。通過“有雀”表現“無人”,切入甚佳,境界全出。有人以“深山藏古寺”為題作畫:樹掩山巒,一彎小河,兩和尚河邊取水。通過“有僧”表現“有寺”。兩副畫可謂異曲同工。
所謂切入,即是選準角度進行表現。文章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普遍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角度,有正面、反面、裡面、外面、前面、後面、側面等等。一個客觀事物,作為認識的客體擺在作者面前,審視和表現的角度不同,文章內容就各異,其價值就迥然有別。
角度,既是觀察、分析事物的著眼點,又是文章構思、立意的出發點。寫文章切入的關鍵,可用一字涵括,即“點”。此“點”有主客體雙方面的內涵。從主體方面的作者來說,為“點子”;“點子”者,主意也,方法也。從認識的客體,文章所反映的事物來說,為“切入”點,即作者的思維物件。作者的點子,均源於思維,所以從主體方面來談文章的切入,追究至最深層,必定要聯絡到作者的思維,必須結合其思維方式來進行探討。
通過逆向思維切入
逆向思維是朝事物相反的方向進行的思維。寫作中通過逆向思維切入,指的是作者掌握了寫作素材,在熱門中找冷門,於固定看法中找反差,將視點和焦點轉入反面,進行深層次的開掘,以力求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內涵。比如,在反腐倡廉的大氣候下,一時不少人寫了大量的譴責行賄受賄的文章,若再以常規的寫法去趕此熱門,則很難出新。而近期人民日報一篇《謹防“精神賄賂”》的文章一反常規:作者在熱門話題背後抓冷門,針對“某些領導一聽到批評就發火,一發現有人告狀就報復,而對那些為自己護短或捧場的人,卻欣然受之”的現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謹防‘精神賄賂’”的問題,告誡人們提高警惕。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通過逆向思維形成了其獨到的表現角度,克服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為賄賂只是用物來買通的思維定勢,將“拍馬捧場”行為上升到“精神賄賂”的高度來認識,從反差鮮明的另一方面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文章因此而給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通過深度思維切入
寫作中的深度思維,是指深層地而不是表象地、全方位地而不是區域性地、進行地而不是靜止地、聯絡地而不是孤立地去剖析事物的內在聯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從深層次的角度去反映和表現事物,而賦予文章以深度的震撼力。
例如,針對全國林業勞模馬永順的事蹟,如果不能擺脫表象、區域性、靜止和孤立的思維束縛,僅僅從表現其植樹造林的角度來寫,文章則新意甚微;而通過深層、全方位、進行和聯絡的思維,再調整角度從他以前曾經手工伐木創全國產量之最的內容審視,發掘出前後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絡,進而在文章中進行表現,於是才有了《中國青年報》上的《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樹“還債”》一文,其價值就直線上升,因為它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地,賦予了文章以超經濟的倫理學價值和深度的震撼力:經濟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不僅僅屬於哪一代人,有限資源的代際分配也是要講公平與效率的。
通過超前思維切入
超前思維,是指在一定階段,對未來可能發生變化及其變化趨勢所作的具有明確目的的反映的思維,它包括觀察、分析、估價、用發展的眼光去認定等一系列心理思維活動過程。通過超前思維切入的文章,能反映出事物的發展方向,使文章平添厚重的份量。
1997年7月初,東南亞國家出現金融動盪,貨幣紛紛貶值。由於當時動盪剛剛開始,我國政府一時未發表意見,但國際社會對中國是否會出現類似的金融動盪倍加關注。在此背景下,《中國日報》記者任侃以其敏銳的眼光和超前意識,把金融動盪的問題放在中國歷史和改革現狀的形勢中進行觀照和分析,寫出了《中國拒絕金融風暴登陸》一文,指出:“中國憑藉其穩定的經濟形勢,充實的外匯儲備,良好的外資結構和有效的外匯管理,完全有能力避開目前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動盪”。
這篇通過超前思維切入的文章,一經在《中國日報》發表,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傳媒的廣泛關注,海外一些報刊也作了轉載。此文在第一時間裡對於宣傳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增強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打消海外的一些疑慮,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不失為一篇“炸得響”的力作。
通過迂迴思維切入
所謂迂迴思維,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即是“繞著彎子進行思考”,所以其思維指向不是直線而是呈曲線狀,故稱作迂迴思維。通過迂迴思維切入的文章,其角度往往不是正面的,而是側面的。例如,有人蔘加“兩會報道”,人大開幕那天,採寫開幕新聞,將文章寫成《大會堂裡的掌聲》,通過掌聲,反映“政府工作報告”;通過臺下,表現臺上,從側面反映出會議的效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
文章切入甚妙,效果甚佳。這一切入,反映出黨中央的正確決策,折射出人民代表緊跟時代步伐,要求大膽改革的要求與呼聲。這一切入,可謂切得真實,切得親切,切得新鮮,切得透脫,收到了從正面切入難以達到的效果。通過發散思維切入 所謂發散思維,指的是抓住一個問題或圍繞一箇中心,把思路從一點輻射開去,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進行的思維。通過發散思維切入的文章往往也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例如有作者從“牛”這一形象將思路輻射開去,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而產生了五篇文章的構思立意:1.從牛的昂首形象落筆,寫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應象牛一樣充滿活力,體現時代精神。2.從魯迅以牛自比,寫偉人的謙虛、勤奮和自己的感受。3.從牛平時溫順,有時則有一股倔強勁,寫人們應學習這股牛勁。4.從有耕田的牛、有運輸的牛、有提供肉食的牛、有提供牛奶的牛、有角鬥的牛,寫人們應在不同的崗位盡心盡職,無私奉獻。5.從牛的一個反芻的生理特點,寫人應有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由此發想切入,而激活了文思,闢出了多條文路。
如果著眼於主體思維的物件,則可以通過“切入點”對寫文章的切入進行探討:尋找事物的關鍵點切入 指的是作者面對具體的事實,跳出就事論事的圈子,透過現象和假象,捕捉住體現事物核心的本質之點、關鍵之點在文章中進行表現。
例如,從一些企業學習外商的管理經驗,將外商極為複雜的管理辦法照抄照搬過來,結果是邯鄲學步,別人的東西沒學會,自己的東西又放棄了的具體事實,《管理現代化》雜誌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以其敏銳的審視目光,捕捉住了這一問題的關鍵點:任何複雜的東西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部分組成,要做好複雜的事情,必須善於化複雜為簡單;科學的吸收方法,其祕密就在於取其精華,把複雜的東西演變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從此關鍵點切入,作者寫成了《崇尚簡單》一文。
文章以其深厚的內涵而引人關注、啟人深思。尋找事物的新奇點切入 文章的出新,有時是從客觀事實的新奇點切入所至,因為新奇的事實,已含有新的本質,而將其發掘出來,在文章中予以表現,便能使文章生髮出新的意蘊,使文章步入新的境界。
王蒙的雜文《中餐的命運》即是從國外“酸不酸甜不甜”,“牛肉里加那麼多番茄醬,搞得那麼紅而其他調料又是那樣少”,“肉切得那麼大,實在看不出刀工來……”的西式中餐,已成為了一種客觀存在這一新奇點切入,而生髮出了一種民族文化受另一種民族文化的浸染,形成一種異質的聚匯與融合,不管你承認與否,接受與否,都將成為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的深刻意蘊。
也正是這一巧妙的切入和生髮,使得這篇文章別有天地,境界頓出。尋找最近點切入 所謂最近點,是指與讀者距離的最近之點。“世界上最打動人的字眼就是命運。”寫文章選擇最近點切入,就要求作者把目光投向芸芸眾生,關懷人的本真生命、生存狀態與情懷,從人物的命運之點切入。不僅一般文章應該如此,就是一些新聞報道文章有時也應如此。
具有人生關懷的《中國青年報》,特闢一“冰點”欄目,以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即便是大人物與名人,作者著力展示的也是他們最為平民化的那一面。其中一篇《大學生預支自己未來價值歐陽可青以借款搶救母親》就是從最近點切入而感人至深的典型範例。
文章通過一大學生不要社會捐助,而以自己的信譽作擔保,向社會借款四萬元為母親治病的故事,一脫文章表面化和簡單化的痕跡,它一方面透視出了特困生的兩難選擇:既需要社會幫助又不堪忍受社會對他們“意志品質”的過高壓力;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了大學生面對困難的堅韌,對自身價值的信心和把握命運前程的進取精神。由於文章是從讀者最關注的人物命運切入,所以文章所蘊含的厚重的理性資訊,也能較順利地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選擇怎樣的表現角度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文章的價值。一塊蛋糕從何處下刀切起,寫文章如何切入,大有講究。看來,幹一輩子寫作這個行當,就得強化一輩子這樣的潛意識:我站在哪裡發現,我站在哪裡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