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中間常出現這樣的聲音:“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罰罰罰,家長的家法。”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應試教育導致分數成為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抑或學生,既是“考試”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的參與者,又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當然,這不能怪老師,也不能怪家長,因為這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結果。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雖然素質教育應運而生,但到實際操作過程中,分數依然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
做家長的相聚在一起談起孩子時,無論其孩子是哪所學校、哪個班級,如果真要歸類還真只有這麼三類孩子:
第一類孩子承認失敗,他們認為“我肯定不行的”,不再嘗試,放棄努力,甚至放棄學業。他們悲觀,憤世嫉俗,對前途失去信心。這類孩子的父母在嘮叨、批評、打罵、託管、軟硬手段都失去效用之後,開始極度焦慮或完全放棄,用“兒孫自有兒孫福”來安慰自己。
第二類孩子害怕失敗,這是最常見的一群。他們想的是如何不讓成績考得太差、不令父母失望、不要對不起老師、不想被人說“笨”。
第三類孩子爭取成功,他們陽光、勤奮、積極,有理想、有目標,對自己和生活充滿信心,不被暫時的挫折打倒,願意為未來的成功而努力。這類孩子相信是每位家長的期望。
其實,分數只是對孩子一個階段學習狀況的記錄,是學習效果的一個衡量尺度。考得分數高,說明對之前一段時間所學內容掌握得比較好;考得分數低,說明之前這段時間學習的內容沒有把握好,僅此而已。分數不能作為劃分“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不能說明什麼,更不能代表孩子的一輩子!
如果你過多強調分數,而忽視孩子的情感教育,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孩子精神與情感的健康發展。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建議,家長們最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分數,幫助孩子分析他失利的原因,並尋求合適的方法,爭取讓孩子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
其實,家長的理解和關愛,更容易讓孩子帶著放鬆的心情投入到學習和考試中,這樣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