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詩詞解題技巧之鑑賞評價?

賞析詩歌手法

詩歌常常借歌頌自然界和某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即託物言志。詩歌常用一些特殊的手法來抒發情感,如借景抒情、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情景交融等。

下面卓越教育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1.借景(物)抒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鬆、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物件。如白居易的“野人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讚歎。

2.寓情於景(或物)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鳳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3.烘托

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人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4.用典

既在詩歌中援引史實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詞句,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中成功地運用典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張地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於羅敷具體怎麼美呢?這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一蕩,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自己想她怎麼美,她就怎麼美。

6.託物言志和託物寓意

託,寄託,藉助;物,客觀外物;言,表達;志、志向,志願;寓,寄託,隱含;意,心願,願望。簡單地說,託物言志,就是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願。如司馬光的《客中初夏》一詩。託物寓意,就是將思想隱含在具體的外物之中。實際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為思想感情、理想願望、見解主張等等。詩歌鑑賞方面的文章,使用“託物言志”說法的多。託物寓意,“意”更隱含些。

原作者: 卓越教育小編

相關問題答案